罗阿幼丝虫英文解释翻译、罗阿幼丝虫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Filaria diurna
分词翻译:
罗的英语翻译: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经】 gross
阿的英语翻译:
【机】 ar-
幼的英语翻译:
children; under age; young
丝虫的英语翻译:
filaria
【医】 filaria
专业解析
罗阿幼丝虫(Loa loa),又称非洲眼虫(African eye worm),是一种寄生于人体的丝虫。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 学名与分类
- 中文名: 罗阿幼丝虫(简称罗阿丝虫)
- 英文名: Loa loa
- 分类学地位: 属于线虫动物门(Nematoda),丝虫目(Filariidae),罗阿丝虫属(Loa)。其学名 Loa loa 来源于非洲土著对其的称呼,意指“蠕虫”。
二、 形态特征
- 成虫: 虫体细长呈线状,乳白色,体表光滑。雄虫显著小于雌虫。成虫可在皮下组织移行,最显著的特征是能移行至眼结膜下,故得名“眼虫”。
- 微丝蚴: 是成虫产出的幼虫阶段,存在于人体外周血液中。微丝蚴具有鞘膜,其细胞核分布特点(延伸至尾端)是形态学鉴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三、 生活史与传播
- 终宿主: 人。
- 中间宿主与传播媒介: 斑虻属(Chrysops)的雌性斑虻(俗称“红蝇”或“鹿蝇”),主要是分斑虻(C. silacea)和静斑虻(C. dimidiata)。当斑虻叮吸感染者血液时摄入微丝蚴,微丝蚴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该斑虻再次叮人时,感染期幼虫即可侵入人体。
- 寄生部位: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皮下组织(包括筋膜层),可在皮下移行,也可侵入眼结膜、鼻粘膜、甚至内脏器官。微丝蚴主要存在于外周血液中,具有昼现周期性(白天在外周血中密度高)。
四、 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 主要致病阶段: 成虫。
- 主要病变:
- 游走性肿块/卡拉巴肿(Calabar swelling): 成虫在皮下移行时,其代谢产物可引起局部暂时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突然出现的、伴有瘙痒和疼痛的红色肿块(可大至鸡蛋大小),持续数天至数周后自行消退,可反复发作于不同部位。
- 眼结膜下寄生: 成虫移行至眼结膜下时,可引起眼部异物感、结膜充血、水肿、疼痛、流泪等症状,患者有时可看到或感觉到虫体在眼内移动。这是罗阿丝虫病的特征性表现。
- 其他: 成虫偶尔可侵入其他部位如鼻粘膜、泌尿生殖道、心脏等,引起相应症状。微丝蚴血症本身通常无症状。
- 并发症: 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伊维菌素治疗盘尾丝虫病(河盲症)时,罗阿丝虫重度感染者可能发生严重的脑病等不良反应。
五、 地理分布
- 主要流行于非洲热带雨林地区,特别是西非和中非国家,如喀麦隆、加蓬、尼日利亚、刚果(金)、刚果(布)、安哥拉等。
六、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病原学诊断: 白天采血涂片查找微丝蚴(需注意与其他丝虫鉴别);在眼结膜下或皮下肿块处查见成虫或手术取出成虫。
- 免疫学诊断: 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但与其他丝虫可能存在交叉反应)。
- 病史与临床表现: 流行区居住史、游走性肿块、眼结膜下虫体移行史是重要线索。
- 治疗: 首选药物是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 DEC),可有效杀灭成虫和微丝蚴。治疗时需注意重度微丝蚴血症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脑病),需谨慎处理。阿苯达唑(Albendazole)也有一定疗效。
七、 预防
- 主要措施是避免斑虻叮咬,如在流行区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安装纱窗纱门等。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权威参考资料: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 寄生虫病 - 罗阿丝虫: CDC是全球领先的公共卫生机构,其寄生虫病部门提供权威的寄生虫病信息,包括罗阿丝虫的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来源: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Parasites - Loa loa)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被忽视的热带病: WHO将包括罗阿丝虫病在内的多种丝虫病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提供全球流行状况、防控策略和指南信息。 (来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默克诊疗手册 (Merck Manuals) - 专业版: 该手册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权威医学参考书,其专业版提供详细的罗阿丝虫感染(罗阿丝虫病)的病原学、病理生理学、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信息。 (来源: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 Loiasis)
- 临床微生物学评论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该期刊发表关于微生物学(包括寄生虫学)临床方面的权威综述文章。其中关于罗阿丝虫的综述详细涵盖其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和治疗等。 (来源: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 Loiasis: African Eye Worm)
网络扩展解释
罗阿幼丝虫(学名:Loa loa)是一种寄生性线虫,其幼虫阶段(微丝蚴)和成虫均可引发人体疾病。以下是基于多来源信息的综合解释:
1.基本定义
罗阿幼丝虫是罗阿丝虫的幼虫阶段,属于丝虫科。其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眼部结膜或前房,而微丝蚴则存在于宿主血液中,具有昼现周期性(白天在血液中活跃,夜间集中于肺部)。
2.生活史与传播
- 中间宿主:通过斑虻(一种吸血昆虫)叮咬传播。斑虻叮咬感染者后携带微丝蚴,再叮咬健康人时注入幼虫。
- 终宿主:人类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在皮下组织移行并产卵,孵化后微丝蚴进入血液循环。
3.致病性与症状
- 幼虫阶段:微丝蚴在血液中游走,可能引发发热、皮肤瘙痒、蚁走感等全身症状。
- 成虫阶段:游走性皮下肿块(多见于腕部、踝部、面部),肿块可突然出现并伴随疼痛,数日后消退;若侵入眼部,可能导致结膜炎、眼睑水肿甚至视力受损。
4.流行区域与防治
- 流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区。
- 治疗:乙胺嗪(海群生)是常用药物,可有效杀灭微丝蚴和成虫。
- 预防:避免斑虻叮咬,采取防虫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
5.与其他丝虫病的区别
罗阿丝虫病以游走性皮下肿块和眼部症状为特征,不同于淋巴丝虫病(如象皮肿)或盘尾丝虫病(河盲症)。
如需更详细医学指南,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热带病的防治手册或咨询传染病专科医生。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