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Rivinus's ducts
inner; liner; lining; neighbourhood
【法】 knot; sea mile
Venus; the Queen of love
family name; surname
canal; duct; fistula; guarantee; meatus; pipe; tube; wind instrument
【化】 pipe; tube
【医】 canal; canales; canalis; channel; duct; ductus; salpingo-; salpinx
syringo-; tuba; tube; tubi; tubing; tubo-; tubus; vas; vaso-; vessel
里维纳斯氏管(Rivinus duct)是解剖学术语,特指舌下腺大导管(sublingual duct),因德国解剖学家奥古斯都·奎里努斯·里维纳斯(Augustus Quirinus Rivinus)首次系统描述而得名。该导管位于口腔底部,主要负责将舌下腺分泌的唾液输送至口腔内,属于唾液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解剖位置靠近舌系带两侧,开口于舌下肉阜,与颌下腺导管(Wharton's duct)存在邻近关系。
从组织学角度,里维纳斯氏管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管壁含平滑肌纤维以实现分泌调控。临床医学中,该结构的异常可能引发涎石症(sialolithiasis)或导管狭窄,导致唾液滞留和继发感染。根据《格氏解剖学》第42版记载,约15%的涎腺疾病涉及舌下腺系统,其中导管系统的影像学评估(如超声或CBCT)已成为标准诊断流程。
术语词源方面,"Rivinus"源自拉丁化的德语姓氏,在《道兰氏医学词典》中被规范为解剖学命名法(TA2编码:A05.1.02.009),这一命名原则遵循国际解剖学命名委员会(FCAT)的标准化要求。
“里维纳斯氏管”是一个医学解剖学术语,其英语对应名称为Rivinus's ducts。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详细的功能描述或临床应用信息,建议通过专业医学数据库进一步检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