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ilharzial; bilharzic
【医】 bilharzia worm; schistosome
裂体吸虫(Schistosoma)是一类寄生性扁形动物,属于吸虫纲(Trematoda)复殖目(Digenea)裂体科(Schistosomatidae)。其名称源于希腊语"schistos"(分裂)和"soma"(身体),指雌雄成虫在成熟后呈现的体态分离特征。
生物学特征与生活史
裂体吸虫的生活史需经历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和终宿主(哺乳动物或鸟类)。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血管系统,雌虫产卵后,虫卵通过粪便或尿液排出。卵内毛蚴在水中孵化,侵入螺体发育为尾蚴。尾蚴释放后经皮肤侵入终宿主,发育为童虫并迁移至门静脉系统成熟交配。
主要致病种与分布
已知对人类致病的裂体吸虫包括:
医学重要性
裂体吸虫感染引发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被WHO列为被忽视热带病(NTD)。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脾肿大、膀胱癌等严重并发症。全球约2.4亿人感染,90%病例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WHO,2023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
防治依据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临床指南,吡喹酮(Praziquantel)是首选治疗药物。预防策略包括疫水接触控制、螺类宿主生态管理及卫生设施改善。疫苗研发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24)。
裂体吸虫的含义可从生物学和汉语文化两个角度解释,以下为详细说明:
裂体吸虫是血吸虫的学名,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主要寄生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静脉血管中,引发血吸虫病。其特点包括:
形态与生活史
雌虫细长如线状,雄虫较短且具抱雌沟。虫卵需在水中孵化出毛蚴,经中间宿主螺类发育为尾蚴,通过皮肤或口腔侵入终宿主。成虫产卵后,部分虫卵可穿透血管壁进入膀胱或肠道,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主要种类与分布
全球感染人体的主要有6种,包括日本血吸虫(东亚)、埃及血吸虫(非洲及中东)、曼氏血吸虫(非洲及南美)等。中国主要流行日本血吸虫病,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致病性
虫卵沉积在肝脏或肠道引发免疫反应,可导致肝硬化、腹水等严重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六大热带病”之一。
在成语中,“裂体吸虫”比喻为私利而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类似“损人利己”。该用法多见于口语或文学表达,并非生物学术语。
裂体吸虫既是医学寄生虫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汉语中具有批判色彩的比喻。从健康角度,接触疫水时需做好防护,避免感染。如需更完整的生物学信息,可参考医学寄生虫学教材或权威健康平台(如、8)。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