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伯氏神经节英文解释翻译、里伯氏神经节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Ribes' ganglia; Ribes's ganglion
分词翻译:
里的英语翻译:
inner; liner; lining; neighbourhood
【法】 knot; sea mile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神经节的英语翻译:
ganglion
【医】 gangli-; ganglia; ganglio-; ganglion; nerve-ganglion; neuroganglion
neuroploca
专业解析
里伯氏神经节(Ribbon ganglia),在神经解剖学中是一个相对少用的术语,主要指代耳蜗内的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以下是从汉英词典角度并结合神经科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一、 术语定义 (Definition)
- 中文: 里伯氏神经节 (Lǐ bó shì shénjīng jié)
- 英文: Ribbon ganglia / Spiral ganglion
- 核心含义: 位于耳蜗蜗轴(Modiolus)内的感觉神经节,是听觉传导通路中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聚集处。其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s)的周围突(树突)分布于Corti器(Organ of Corti)内的毛细胞(Hair cells),中枢突(轴突)则汇聚形成耳蜗神经(Cochlear nerve),将听觉信号传递至脑干。
二、 解剖定位与结构 (Anatomical Location & Structure)
- 位置: 紧密嵌于耳蜗蜗轴(骨螺旋板基部)的螺旋形沟槽(Rosenthal's canal)内,伴随耳蜗螺旋管盘旋约2.5至2.75圈。
- 细胞类型: 主要由双极神经元构成。根据形态、电生理特性及连接的毛细胞类型,主要分为两类:
- I型神经元 (Type I neurons): 占神经元总数的90-95%。胞体较大,通常一个神经元只与一个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形成突触连接(一个内毛细胞可连接约10-30个I型神经元)。主要负责高强度的听觉信号传导。
- II型神经元 (Type II neurons): 占神经元总数的5-10%。胞体较小,一个神经元可与多个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形成突触连接(一个外毛细胞通常只连接一个II型神经元)。功能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弱声信号传导、耳蜗增益调节或伤害性感受有关。
- “Ribbon”的含义: “Ribbon”一词在此语境下并非直接描述神经节本身的形状(神经节整体呈螺旋状),而是可能源于其神经元突触结构的特点。在Corti器的毛细胞突触前膜存在特殊的带状结构——突触带(Synaptic ribbon),这是一种电子致密的板状结构,周围聚集着突触囊泡,有助于听觉信号快速、精准地从毛细胞传递至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树突末端。因此,“Ribbon ganglia”的命名可能间接关联到其接收信号的突触部位特征。
三、 功能特性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初级听觉换能: 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是听觉通路中真正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它们接收来自毛细胞的化学性突触传递信号(神经递质主要为谷氨酸),并将这些机械-化学转换后的声波信息转化为动作电位(电信号)。
- 频率拓扑分布 (Tonotopic organization): 神经节细胞沿蜗轴螺旋排列的顺序严格对应耳蜗基底膜上的频率位置(音调定位)。位于蜗底(处理高频声音)的神经元胞体与位于蜗顶(处理低频声音)的神经元胞体在神经节内有明确的空间分离,这种有序排列在后续的听觉通路中得以保持。
- 信号传导: 产生的动作电位通过其中枢突(轴突)传导,这些轴突汇集成束,形成耳蜗神经(Cochlear nerve),最终进入脑干的耳蜗核(Cochlear nuclei),进行下一级的信号处理。
四、 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 人工耳蜗植入 (Cochlear Implant) 的关键靶点: 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是绕过受损的毛细胞,通过植入耳蜗内的电极阵列直接电刺激残存的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或其轴突,以产生听觉感知。神经节神经元的存活数量和功能状态是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 听觉神经病谱系障碍 (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 ANSD): 部分ANSD患者的病变部位可能位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本身、内毛细胞与神经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突触前或突触后),或神经节神经元的轴突。这类患者表现为耳声发射正常(外毛细胞功能正常)而听觉脑干反应异常(神经传导异常)。
- 神经退行性疾病: 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在某些情况下(如老年性聋、耳毒性药物暴露、噪声性损伤后)可能发生退行性变化或死亡,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参考来源 (References):
- Kandel, E. R., Schwartz, J. H., Jessell, T. M., Siegelbaum, S. A., & Hudspeth, A. J. (Eds.). (2013).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5th ed.). McGraw-Hill. (Chapter on Auditory System) - 权威神经科学教材,详细描述了螺旋神经节的结构与功能。
- Nayagam, B. A., Muniak, M. A., & Ryugo, D. K. (2011). The spiral ganglion: connecting th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auditory systems. Hearing Research, 278(1-2), 2–20. - 专注于螺旋神经节在听觉系统中连接作用的综述文章。
- Spoendlin, H. (1972). Innervation densities of the cochlea. Acta Oto-Laryngologica, 73(2-6), 235–248. - 经典研究,详细描述了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与毛细胞的连接模式(I型、II型神经元)。
- Fuchs, P. A. (2005). Time and intensity coding at the hair cell's ribbon synapse.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66(Pt 1), 7–12. - 解释了毛细胞突触带(ribbon synapse)在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关联“ribbon”术语的潜在来源。
- Starr, A., Picton, T. W., Sininger, Y., Hood, L. J., & Berlin, C. I. (1996). Auditory neuropathy. Brain, 119(Pt 3), 741–753. - 定义了听觉神经病,阐述了螺旋神经节/听神经病变在其中的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里伯氏神经节”,目前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未找到直接对应的具体解释。该术语可能涉及翻译差异或特定研究领域的专有名词。以下是结合现有资料对“神经节”的通用解释及相关推测:
神经节的定义与功能(综合多个来源)
-
基本结构
神经节是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结节状结构,主要分布于周围神经系统(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表面覆盖结缔组织膜,内含血管、脂肪细胞等支持结构。
-
功能分类
- 感觉神经节:接收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号(如痛觉、触觉)。
- 自主神经节:调节无意识生理活动(心跳、消化)。
- 运动神经节:控制肌肉运动。
-
信息传递角色
神经节通过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与中枢神经系统连接,既是神经信号的中转站,也能对信号进行初步处理(如调节信号强度)。
关于“里伯氏神经节”的推测
- 可能是特定领域(如解剖学或神经病理学)中对某一神经节的命名,但需确认术语准确性。例如,存在“李贝氏腺”(Lieberkühn's glands,肠道隐窝结构),但未发现同名神经节。
- 建议核实英文术语(如“Lieber's ganglion”或“Ribes' ganglion”)或相关上下文,以便提供更精准的解释。
如需进一步探讨,请补充更多背景信息或参考资料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