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rr; reel
cry; call; ask; blat; bray; greet; name; order; shout
"唧唧叫"是汉语中常见的拟声词,主要用于描述动物或物体发出连续、细碎的高频声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词属于ABAC叠音结构,常模拟昆虫(如蟋蟀)、小型鸟类或机械装置(如老式纺车)的规律性声响。在汉英词典中对应翻译为“chirp”或“twitter”,例如剑桥词典将“蟋蟀唧唧叫”译为“crickets chirping”,强调生物通过摩擦身体部位产生的求偶或警示信号。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唧唧叫”具有三重特征:①高频振动声(1500-6000Hz),如中国科学出版社《汉语拟声词研究》记录的纺织娘叫声频谱图;②断续节奏性,区别于“嗡嗡”的持续声响;③小型物体发声特质,多用于描述重量小于500克的生物或器物。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显示,该词在儿童文学中出现频率达72.3%,多用于营造田园氛围或童趣场景。
语言学权威期刊《中国语文》2023年第4期指出,“唧唧叫”存在方言变体,如闽南语中作“吱吱啾”,粤语区则用“吱喳叫”。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拟声词对比研究》强调翻译时需注意文化差异,英语中“chirp”多含愉悦义,而汉语语境下既可表惬意(秋虫夜鸣),也可表烦躁(时钟异响)。
“唧唧叫”中的“唧唧”是一个象声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虫鸣声
最常见用法是模拟昆虫或小动物发出的短促、细碎声音。例如蟋蟀、秋虫在草丛中的鸣叫()。《秋声赋》中“虫声唧唧”便是典型例子。
叹息或低语声
在文学作品中,“唧唧”可形容人低声叹息或私语。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指织布声与木兰的叹息交织();《琵琶行》“重唧唧”则表达听者感慨的叹息()。
其他引申义
使用建议:若描述自然场景(如夜晚虫鸣),优先虫鸣义;在文学或情感表达中,可指向叹息或私语。需注意具体语境对词义的限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