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Kieffer's stain
base; basic; foundation; key; primary; radix
【化】 group; radical
【医】 base; basement; group; radical
like so; you
family name; surname
【医】 dye; stain
基弗尔氏染剂(Kieffer's Stain)是一种微生物学领域专用的复合染色试剂,主要用于区分细菌的形态特征或增强特定细胞结构的显色效果。该染色法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埃里希·基弗尔(Erich Kieffer)在20世纪初期改良提出,常用于革兰氏染色法的辅助验证环节。
核心定义与用途
该染剂通过结晶紫和碘溶液的协同作用,使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形成稳定复合物,配合乙醇脱色与复染步骤,可清晰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与阴性菌(呈红色)。其特殊配方能减少染色误差,尤其适用于厚荚膜细菌或抗酸杆菌的观察。
主要成分与作用机制
标准化操作步骤
临床实验室通常遵循四级操作流程:初染(60秒)→媒染(30秒)→脱色(10秒)→复染(30秒)。需严格控制脱色时间,避免假阳性结果。
质量控制要求
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建议每批次染液需用标准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和大肠杆菌ATCC 25922)进行质控验证。染色失败时需排查染液保存条件(避光冷藏不超过3个月)或标本固定方式(火焰固定需均匀适度)。
关于“基弗尔氏染剂”(可能为音译名称),目前未检索到明确的定义或相关文献资料。以下为基于生物学染色剂命名惯例的推测:
可能的用途
若该染剂以人名命名(如“基弗尔氏”对应德语姓氏Kiefer),可能用于特定微生物、细胞结构或组织学染色,例如细菌鞭毛、细胞核等特殊结构的显色。
成分推测
常见生物染剂多含结晶紫、番红、碘液等成分,如革兰氏染色剂。若为特殊用途,可能包含金属媒染剂或荧光标记物。
建议核实方向
由于缺乏具体资料,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如PubMed、CNKI)以“Kiefer stain”或相关关键词进一步检索,或咨询专业实验室人员以获取准确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