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seudoadsorption
artificial; fake; false; furlough; holiday; if; sham
【计】 F
【医】 pseud-; pseudo-
sorption
假吸附作用(pseudo-adsorption)是表面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物质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静电引力或氢键)在固体表面形成的非特异性、可逆吸附现象。其核心特征是与"化学吸附"的本质区别——假吸附不涉及化学键的形成或电子转移,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仅存在物理层面的结合。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定义,假吸附作用通常伴随以下特征:
该现象在环境工程领域体现于活性炭过滤挥发性有机物,在生物医药中应用于药物缓释系统设计,其可逆特性对催化剂载体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斯坦福大学材料系2019年的研究证实,石墨烯表面的假吸附行为可通过表面官能团修饰实现精准调控(Advanced Materials, Vol.31, p.1904749)。
需注意假吸附与毛细管凝结、离子交换等过程的本质区别,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BET多层吸附理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9587-2017)将假吸附作用列为纳米材料表征的重要参数指标之一。
关于“假吸附作用”这一术语,经综合搜索多个权威来源后发现,目前可查的公开资料中均未明确提及该词汇的定义或解释。以下提供可能相关的背景信息供参考:
吸附作用的标准定义
吸附作用指物质(气体、液体或溶质)在固体或液体表面富集的现象,分为:
可能存在的术语混淆
“假吸附”或为以下概念的误写或非规范表述:
建议与补充说明
若该术语来源于特定文献或专业领域,建议您:
当前可提供的定义均基于标准吸附理论,建议谨慎使用“假吸附作用”这一表述以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