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状粟粒疹英文解释翻译、胶状粟粒疹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colloid milium
分词翻译:
胶的英语翻译:
glue; gluey; mucus; pastern; sticky
【医】 gloea; glue
状的英语翻译:
account; certificate; condition; shape; state; written complaint
【医】 appearance
粟粒疹的英语翻译:
【医】 acne albida; acne miliaris; cutaneous calculus; grutum; milia
miliary eruption; milium; pearly tubercles; sebaceous tubercles
strophulus albus; tubercula sebacea
专业解析
胶状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的汉英医学解析
一、术语定义与病理特征
胶状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又称晶状粟粒疹或白痱,是汗液潴留性疾病的一种亚型。其核心病理机制为表皮浅层角质层内的汗管堵塞,导致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形成透明或乳白色的小水疱。英文术语中:
- "Miliaria" 源自拉丁语"milium"(粟粒),描述皮疹呈粟粒状外观;
- "Crystallina" 指水疱壁薄、内容物清澈如水晶的特性。
二、临床表现
- 形态特征:
- 直径1-2mm的透明或白色水疱,壁薄易破,无红晕;
- 水疱破裂后遗留细碎鳞屑,无炎症反应(区别于红痱/脓痱)。
- 分布部位:
好发于躯干、颈部及褶皱区域(如腋下),偶见于面部。
- 病程特点:
多呈自限性,在凉爽环境或去除诱因后数日内消退,不遗留瘢痕。
三、病因与易感人群
- 主要诱因:高温高湿环境、发热性疾病或衣物摩擦导致的过度出汗。
- 高危人群:
- 新生儿(汗腺发育不成熟,角质层屏障功能弱);
- 长期卧床患者(局部受压导致汗管阻塞);
- 热带地区工作者(持续暴露于湿热环境)。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原则:以降温干燥、避免搔抓为主,无需特殊药物。
- 预防措施:
- 保持环境通风,穿着透气衣物;
- 新生儿避免过度包裹,定期清洁皮肤褶皱区。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默克手册(Merck Manual) - 汗疹病理分类 [来源:merckmanuals.com]
- PubMed Central - 新生儿粟粒疹临床特征 [来源:ncbi.nlm.nih.gov/pmc]
- DermNet NZ - 粟粒疹病因与流行病学 [来源:dermnetnz.org]
- StatPearls - 汗潴留综合征管理指南 [来源:ncbi.nlm.nih.gov/books]
网络扩展解释
胶状粟粒疹(Colloid Milium)是一种皮肤退行性疾病,主要因真皮胶原和弹力纤维变性引起。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别名
该病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或皮肤胶样变性,属于良性皮肤病变,表现为半透明丘疹,内含黏性胶样物质。
二、病因与高危人群
- 病因:与长期日晒、遗传因素、石油接触有关。
- 易发人群:
- 长期暴露于日光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有家族史者或石油行业从业者;
- 儿童型病例可能青春期后自愈。
三、临床表现
- 形态:淡黄色至橘色粟粒至扁豆大小的圆形丘疹,表面半透明类似水疱。
- 分布:好发于面部(眼睑、前额、鼻部)、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偶见于腰部等非暴露区。
- 特征:挑破丘疹可挤出胶状物质,可能伴色素沉着或轻度瘙痒。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多数无需特殊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激光或冷冻去除。
- 预防:避免日晒、减少石油接触、忌食辛辣食物。
五、与普通粟粒疹的区别
普通粟粒疹(如痱子)是汗液潴留性疾病,表现为透明水疱或脓疱,好发于汗腺密集区域,而胶状粟粒疹与胶原变性相关,病灶更坚韧且含胶样物质。
如需进一步诊断或治疗建议,请及时咨询皮肤科医生。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