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假合金英文解释翻译、假合金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psudoalloy

分词翻译:

假的英语翻译:

artificial; fake; false; furlough; holiday; if; sham
【计】 F
【医】 pseud-; pseudo-

合金的英语翻译:

alloy; metal
【化】 alloy
【医】 alloy
【经】 alloy

专业解析

假合金(Pseudo-alloy)的汉英词典角度详解

在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假合金”(Pseudo-alloy)是一个特定术语,指由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通过物理混合、压制、烧结等机械方式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其核心特征在于:组分之间并未形成原子尺度的均匀固溶体或金属间化合物,而是保持各自原有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性质,仅通过机械结合实现性能的复合。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真合金”(True Alloy)有本质区别,真合金是组分元素在熔融状态下互溶,冷却后形成均一的固溶体或化合物相。

核心特征与定义:

  1. 非均质结构:组分间未达到原子级混合,微观结构呈现各组元颗粒的机械混合状态。
  2. 无互溶或有限互溶:组分元素在固态下相互溶解度极低或不互溶,无法通过常规熔炼形成均质合金。
  3. 机械结合为主:组元间的结合主要依靠机械咬合、物理吸附或少量界面反应,而非金属键或化学键的广泛形成。
  4. 性能可设计性:通过选择不同组元(如高硬度的脆性相与高韧性的粘结相)及其配比、粒度、工艺,可综合优化材料的硬度、耐磨性、韧性等性能。

典型应用与实例: 最常见的假合金是硬质合金(Cemented Carbide),例如钨钴类(WC-Co)。其中,高硬度、高熔点的碳化钨(WC)颗粒作为硬质相,金属钴(Co)作为粘结相。WC和Co在烧结过程中并未形成广泛的固溶体,WC颗粒基本保持原貌,被韧性好的钴金属包裹和粘结在一起,形成兼具高硬度和一定韧性的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切削刀具、钻头、模具等。其他例子包括铜-钨(Cu-W)电触头材料、银-石墨(Ag-C)电刷材料等。

与真合金的区分: 真合金(如黄铜Cu-Zn、不锈钢Fe-Cr-Ni)在熔融状态时组分元素相互溶解,凝固后形成均匀的固溶体(单相)或包含金属间化合物的多相结构,但其相的形成是基于原子扩散和化学反应。假合金则不经历这种原子尺度的互溶过程。

权威定义参考来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在“复合材料”和“粉末冶金”相关条目中,明确将硬质合金等归类为“金属陶瓷”或“假合金”,强调其组分间不发生熔解或仅有限溶解,通过烧结实现机械结合的特性。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ASM Handbook, Volume 7: Powder Metallurgy:该权威手册在介绍Cemented Carbides时,明确指出它们“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pseudo-alloys because the constituents are not mutually soluble”,并详细描述了其制造工艺和微观结构特征。 (来源:ASM International)
  3. Springer Materials: The Landolt-Börnstein Database:在复合材料与硬质合金相关章节中,使用“Pseudo-alloy”或“Composite Material”来描述此类由不互溶组元通过粉末冶金制成的材料,强调其非平衡态和非均质的本质。 (来源:Springer Nature)

检测与鉴别: 在材料分析中,可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结构(清晰可见的不同组元颗粒),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分析物相组成(显示为各组元的纯相而非新化合物相),以及通过溶解度测试等方法来鉴别假合金。

总之,“假合金”特指一类通过物理机械方法复合、组元间不发生原子级互溶的特殊金属基复合材料,其性能优势源于组元的巧妙组合而非原子尺度的合金化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假合金(又称伪合金)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复合材料,其核心特点在于两种或多种金属以独立相的形式共存,而非形成传统合金的均质固溶体或化合物相。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结构特点

假合金由高熔点金属(如钨)作为基体,通过粉末冶金工艺与其他低熔点金属(如银、铜)结合,形成多孔结构。各金属成分保持自身物理化学特性,界面清晰无合金相生成。

2.历史发展

3.工作原理

假合金利用“金属发汗”效应:高温下低熔点金属(如银/铜)液化蒸发,吸收电弧能量并降低表面温度,从而减少基体材料的烧损。

4.应用领域

5.与普通合金的区别

特征 假合金 传统合金
结构 多相独立共存 均质固溶体或化合物
制备工艺 粉末冶金渗入法 熔融混合冷却
高温性能 发汗效应提升散热 易软化或氧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生产工艺,可参考材料科学相关文献或专业数据库。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