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seudoallele
artificial; fake; false; furlough; holiday; if; sham
【计】 F
【医】 pseud-; pseudo-
【医】 allel; allele; allelomorph
假对偶基因(pseudoallele)是遗传学中描述基因特殊互作关系的专业术语,指在表型上呈现类似等位基因特征,但实际属于不同基因座的DNA序列。该概念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E.B. Lewis在果蝇研究中提出,揭示了基因复杂互作机制。
在分子层面,假对偶基因表现为物理位置相邻的基因通过顺式调控产生协同效应。这类基因在重组实验中会表现出高于常规的共分离频率,但通过精细遗传图谱仍可检测到重组事件,这与真正的等位基因存在本质差异。根据《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 8th ed.)的论述,这种现象在基因簇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人类β-珠蛋白基因簇中的假对偶基因模式。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显示,假对偶基因研究为现代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2023年刊载的多项研究成果支持。当前基因组学研究证实,约12%的人类基因存在假对偶现象,主要分布在免疫相关基因区域。
"假对偶基因"的英文对应词为"pseudoallelic"(),该术语属于遗传学领域。需要分两部分理解:
一、基础概念 对偶基因即等位基因(allele),指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根据说明,等位基因分为两种存在形式:
二、假对偶基因特征 指在表型效应上类似等位基因,但实际位于不同基因座位的基因。主要特点包括:
需要注意的是,该术语现已较少使用,现代遗传学更常用"拟等位基因"或"伪等位基因"等表述。建议查阅最新遗传学教材获取更权威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