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法润滑英文解释翻译、混合法润滑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mixture-method lubrication
分词翻译:
混合法的英语翻译:
【经】 mixed method
润滑的英语翻译:
lubricate
【计】 lubrication
【医】 lubrication
专业解析
混合法润滑(Mixed Lubrication)是摩擦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摩擦副表面同时存在流体动力润滑和边界润滑的混合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术语定义与核心机制
- 中英对照:中文“混合法润滑”对应英文“Mixed Lubrication”,指当机械接触面载荷增大或速度降低时,润滑状态从全膜流体润滑向边界润滑过渡的中间状态。此时表面微凸体(asperities)发生局部接触,其余区域则由流体润滑膜分隔。
- 工作原理:流体动压效应与边界润滑膜共同作用。流体膜承担部分载荷并减少摩擦,而接触区域的边界膜(如吸附分子层)则防止金属直接粘着,降低磨损风险。典型表现为摩擦系数介于0.01-0.1之间。
二、典型应用场景
- 齿轮传动系统:在启动/停止阶段或变载荷工况下,齿面易进入混合润滑状态。
- 内燃机缸套-活塞环:上止点附近因低速高压形成局部边界接触。
- 滚动轴承:高载荷或润滑不足时,滚子与滚道接触区出现微凸体相互作用。
三、权威机构定义参考
- 美国摩擦学者与润滑工程师学会(STLE):将混合润滑描述为“载荷由流体压力和表面接触共同支撑的状态”(来源:STLE Glossary of Terms)。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摩擦学名词》中定义为“流体润滑与边界润滑共存的润滑状态”(来源:科学出版社,2019版)。
四、工程意义与挑战
混合润滑状态普遍存在于实际机械系统中,其摩擦磨损性能直接影响设备寿命。关键挑战在于精确建模微凸体接触与流体膜的耦合效应,需借助数值方法(如雷诺方程与接触力学联合求解)进行优化设计。
引用来源:
- ASME Journal of Tribology, "Modeling Mixed Lubrication in Gears"
- STLE Technical Publication, "Fundamentals of Mixed Lubrication Theory"
- 《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化学工业出版社,润滑设计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混合法润滑(混合润滑)在工程领域主要有以下两类含义,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区分:
一、作为发动机润滑方法(常见于二冲程发动机)
-
定义与原理
混合法润滑是将润滑油与汽油按一定比例预先混合,形成含油可燃混合气。当混合气进入发动机气缸和曲轴箱时,润滑油因不易挥发而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油膜,实现对活塞、轴承等运动部件的润滑。
-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结构简单的二冲程发动机(如摩托车、链锯等),无需独立润滑系统,通过化油器直接供油。
-
优缺点
-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
- 缺点:
- 润滑油消耗量大,易产生积碳;
- 燃烧不充分导致尾气污染较高。
-
对比改进
分离式润滑(如CCI系统)通过独立机油泵按需供油,减少积碳和污染,成为更高效的替代方案。
二、作为摩擦学润滑状态
混合润滑(Mixed Lubrication)指摩擦表面同时存在多种润滑状态的工况,例如:
- 干摩擦(金属直接接触)
- 边界润滑(极薄油膜吸附表面)
- 流体润滑(完整油膜隔离摩擦面)
常见于高负荷或变工况设备(如齿轮箱),需通过添加剂或表面处理优化润滑效果。
总结建议
- 发动机领域:优先采用分离式润滑以提升效率和环保性;
- 机械设计:需根据工况选择润滑剂或表面技术,减少混合润滑状态的不稳定性。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