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griseoflavin
ash; discouraged; dust; grey
【医】 ash; spodo-
yellow
【医】 flavo-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医】 bacterio-
element; native; plain; usually; white
【建】 chart
灰黄菌素(Griseofulvin)是源自真菌代谢产物的抗真菌抗生素,其英文名称为“Griseofulvin”,国际音标标注为/ˌɡrɪziəˈfʊlvɪn/。该化合物于1939年首次从青霉菌属(Penicillium griseofulvum)中分离获得,现被归类为抗真菌药物中的“抗微管蛋白剂”,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分裂发挥作用。
从药理机制角度,灰黄菌素可特异性结合真菌微管蛋白,干扰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阻止菌丝延伸。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癣菌感染,包括头癣、体癣和甲癣,但对酵母菌或细菌无效。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入基本药物清单,推荐剂量为成人每日500-1000 mg,儿童10-15 mg/kg,需随餐服用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该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头痛、胃肠道不适及光敏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收录的研究,灰黄菌素的耐药性机制与真菌微管蛋白基因突变相关,近年已逐步被新型唑类药物替代,但在特定感染类型中仍具不可替代性。
灰黄霉素(Griseoulfvin)是一种抗真菌药物,用户提到的“灰黄菌素”可能是笔误。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
灰黄霉素属于窄谱抗真菌抗生素,通过干扰真菌的核酸合成和有丝分裂来抑制其生长。其作用原理包括:
主要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包括:
不适用情况:对念珠菌、深部真菌(如孢子丝菌)及汗斑无效。
因疗程较长(数周至数月)且存在副作用风险,现多被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物替代。
如需用药,请以医生诊断为准,切勿自行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