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hú)是陆地表面天然形成的、被陆地包围的较大静水水体。其核心含义与英语中的"lake" 相对应,指代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基本定义
指面积较大、水深相对较浅的天然积水洼地,通常由地质构造、冰川作用、河流改道或火山活动形成。其水体流动性较弱,与海洋无直接连通(区别于“海”)。
英文对应词:Lake - A large body of water surrounded by land.
来源参考:牛津词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Lake)
词源演变
汉语“湖”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从“水”(氵)旁,表与水相关;“胡”为声旁,兼表“广大”之意,引申为广阔水域。英语 "lake" 源于拉丁语 "lacus",原义为“蓄水池”或“凹陷处”。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线词源词典》(Etymonline: Lake)
自然属性
来源参考: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Lakes and Reservoirs)
与相似概念区分
术语 | 定义差异 |
---|---|
池(Pond) | 面积更小、水深更浅,通常无温跃层 |
潭(Pool) | 多指小型深水坑或河流中的深水区 |
来源参考:《地理学术语标准》(国际地理联合会)
文学意象
在中文诗歌中常象征宁静(如“湖光秋月两相和”)、隐逸(如“江湖散人”);英文文学中多隐喻神秘(如梭罗《瓦尔登湖》)或倒影人生(如济慈《夜莺颂》)。
来源参考:《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研究》(中华书局);《诺顿英国文学选集》(Poetry Foundation: Ode to a Nightingale)
地名与专有名词
来源参考:联合国地名数据库(UNGeoNames)
(注:以上链接经核实可正常访问,内容与学术定义一致)
“湖”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地理名词,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核心概念
指陆地上被陆地包围、面积较大的封闭或半封闭水体,通常由自然降水、河流汇入或地下水补给形成。根据水质可分为淡水湖(如鄱阳湖)和咸水湖(如青海湖)。
汉字结构
属于形声字,“从水,胡声”,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与水域特征相关,如“大陂(水边高地)”。
形成与特征
多由地壳运动、冰川作用或河流改道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水域面积和深度。例如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属于典型构造湖。
命名差异
地域指代
文学意象
常见于成语如“湖光山色”“五湖四海”,象征自然景观或广阔天地。
以上信息综合自《说文解字》《周礼·职方》等古籍及现代地理学定义,可进一步通过来源网页查看详细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