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eceding contact angle
后退接触角(Receding Contact Angle)是界面化学中描述固-液-气三相接触线动态变化的关键参数,指液体在固体表面收缩过程中,液滴边缘回缩时形成的瞬时接触角。该参数与前进接触角共同构成接触角滞后现象,反映材料表面粗糙度、化学异质性及液体动态润湿特性。
在工程应用层面,后退接触角的测量对评估表面防污性能(如疏水涂层设计)和微流体器件功能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国际标准ASTM D7334规定其测量需通过倾斜板法或注射泵体积控制法实现,液滴体积减少时记录的最小稳定接触角即为后退接触角。
权威研究指出,超疏水表面的后退接触角常大于150°,这是莲花效应自清洁机制的核心指标(参见《胶体与界面科学进展》第12章)。而金属表面的低后退接触角(通常<30°)则预示液体易铺展,与焊接润湿性直接相关。
参考资料:
后退接触角(Receding Contact Angle,简称后退角)是表面科学中用于描述液体与固体表面动态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其定义和特性如下:
后退接触角是指当液固界面被气固界面取代时,在三相交界点(气、液、固接触处)形成的最小接触角,通常用符号$theta_R$表示。例如,当从液滴中抽走液体导致液滴收缩时,接触角逐渐减小直至液滴前沿突然收缩,此时的临界角度即为后退角(图1)。
后退角可通过以下方式测量:
接触角滞后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后退角与润湿性直接相关:
示例:在自清洁涂层中,较大的接触角滞后(即$theta_A - theta_R$大)可能导致液滴残留,而较小的滞后则有利于液滴滚落带走污染物。
如需更完整的动态接触角测定方法或实验案例,可参考来源、4、7的详细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