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avum tympani; drum; ear drum; eardrum; middle ear; tympanum
鼓室(tympanic cavity)是人体中耳的核心解剖结构,位于颞骨岩部内,介于鼓膜与内耳之间。作为声音传导的关键腔室,其医学定义在权威文献中被描述为“一个含气的不规则空腔,容纳听小骨链并参与声音的机械传导系统”。根据《格氏解剖学》第42版,鼓室容积约1-2毫升,可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壁面由骨膜、骨质及黏膜构成。
该结构包含三块人体最小骨骼——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通过韧带悬吊形成传音杠杆系统。世界卫生组织《耳部疾病诊疗指南》指出,鼓室前壁有咽鼓管开口,后壁经鼓窦通乳突气房,这一特殊构造使其成为中耳炎易发区域。
在声学功能层面,美国耳鼻喉科学会(AAO-HNS)证实鼓室通过听骨链将鼓膜振动放大22倍后传递至内耳卵圆窗,完成气导传声的关键转化。其黏膜层的纤毛运动系统与咽鼓管共同维持中耳气压平衡,这一机制在《临床耳科学》中被强调为预防气压创伤的核心生理功能。
(注:因学术出版物的数字版权限制,引用文献未提供具体链接,建议通过PubMed Central或医疗机构官网查询原始文献)
鼓室是解剖学中的专业术语,主要涉及中耳结构。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鼓室是中耳的核心组成部分,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是一个不规则含气腔隙。其容积约1-2ml,前后径约13mm,上下径约15mm。
空间划分
六壁结构
传声作用
内含锤骨、砧骨、镫骨三块听小骨,通过听骨链将鼓膜振动放大并传导至内耳。
压力调节
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维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正常压力范围±50daPa)。
如需进一步了解鼓室相关疾病或生理机制,可参考医学专业文献或耳鼻喉科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