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是每年3月8日设立的全球性节日,旨在纪念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的贡献,并呼吁性别平等与妇女权益保护。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方面:
历史起源
国际劳动妇女节起源于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性劳工为争取平等权利发起大规模罢工。1910年,第二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德国社会主义者克拉拉·蔡特金提议将这一天定为国际妇女节,以团结全球女性争取投票权、工作平等和劳动保护(来源:联合国妇女署官方档案)。
名称定义
汉语中“劳动”一词强调对工人阶级女性的关注,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则保留了这一历史语境。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节日在英语中亦通用为“International Women's Day”,但两者内涵一致,均指向消除性别歧视与推动社会公平。
全球发展
联合国于1975年正式将3月8日定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推动各国立法保障女性教育、就业及参政权利(来源:联合国官网)。中国自1924年起庆祝该节日,1949年后将其列为法定节日,相关法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强化其社会意义(来源:中国政府网政策文件库)。
当代实践
现代庆祝活动包括表彰女性成就、反思性别平等进展、倡导反暴力行动等。例如2023年全球主题“数字包容:创新与技术推动性别平等”反映了科技领域的性别差异问题(来源:国际妇女节官方网站)。多国通过举办论坛、展览和文化活动提升公众意识。
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女性争取权益与平等的重要节日,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1. 定义与别称
该节日全称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常被称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三八节”或“三八妇女节”,日期为每年3月8日。其设立初衷是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贡献与成就,并推动性别平等。
2. 历史意义
起源于20世纪初欧美工人运动,1909年美国首次设立妇女纪念日,后于1910年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提议设立国际性妇女节。中国自1949年起正式将3月8日定为法定节日,强调女性解放与劳动权益。
3. 核心精神
•争取平等:打破传统性别歧视,倡导女性教育、就业和政治参与权利。
•社会认可:肯定女性在家庭、职场等多重角色中的价值,如提到“女性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但首先应成为自己”。
4. 现代演变
部分地区衍生出“女神节”“女王节”等称呼,侧重表达对女性的尊重与关爱,但官方仍以劳动妇女节为正式名称。不同国家的庆祝方式存在差异,有的聚焦政治集会,有的更注重文化或商业活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全球庆祝形式,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详细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