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becquerel rays
seashell; shellfish
【医】 bel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医】 G.; Gm.; gram; gramme
rein in; tie sth. tight
【医】 lux; meter candle
ear; erbium
【医】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radial; ray
【医】 radiation; ray
贝克勒耳射线(Becquerel rays)是放射性物质发出的贯穿性辐射的早期称谓,特指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耳(Henri Becquerel)于1896年发现的铀盐自发辐射现象。这一发现标志着核物理学和放射化学研究的开端,并成为居里夫妇后续研究的基础。
从物理性质角度,贝克勒耳射线实质包含三种成分:α射线(氦核粒子流)、β射线(高速电子流)和γ射线(高能光子流)。其穿透能力依次增强,其中γ射线可穿透数厘米厚的铅板。这一发现被收录于《牛津科学词典》的"radioactivity"词条,定义为"物质自发发射电离辐射的特性"。
在应用领域,贝克勒耳射线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如肿瘤放射治疗)、工业检测(无损探伤)和地质年代测定等技术的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技术文档指出,贝克勒耳的工作为现代辐射防护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术语的命名遵循科学发现惯例,以发现者姓氏冠名。据《科学传记辞典》记载,1903年贝克勒耳与居里夫妇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姓氏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采纳为放射性活度单位(Bq)的命名依据。
贝克勒耳射线是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耳(Antoine Henri Becquerel)于1896年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中产生的射线。以下是详细解释:
贝克勒耳在研究磷光现象时,偶然发现铀盐(硫酸钾铀酰)在未经阳光照射的情况下,仍能使包裹在黑纸中的感光底片感光。这一现象表明铀盐自发释放出穿透性射线,最初被称为“贝克勒耳射线”(1896年3月2日报告)。
后续研究发现,贝克勒耳射线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包含三种成分:
“贝克勒耳射线”后统称为放射性射线,其研究推动了核物理、医学(如放射治疗)及能源领域(如核能)的发展。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贝克勒耳(Bq)”即以他的名字命名,1 Bq表示每秒发生一次衰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射线特性或历史细节,可参考相关物理学史文献或诺贝尔奖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