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athomania
悖德狂(bèi dé kuáng)是一个源自精神病学的历史术语,现已被更专业的诊断名称取代。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结合现代医学标准进行解释:
悖德狂指个体长期表现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缺乏同理心与悔罪感的行为模式,属于人格障碍范畴。其核心特征包括:
无法建立情感联结,对他人痛苦漠不关心,缺乏基本共情能力 。
冲动攻击性、欺骗性与破坏性行为反复出现,无视社会规则与法律约束 。
逃避义务,惯于推诿责任,且无自责心理,常将过错归咎于他人 。
Moral insanity(道德癫狂)——19世纪英国精神病学家J.C. Prichard提出的原始概念,描述智力正常但道德功能缺失的状态 。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需满足持续欺骗、攻击、漠视安全等至少3项诊断标准 。
DSM-5对ASPD的诊断标准明确包含悖德狂的核心行为特征,强调其始于童年品行障碍的持续性模式。
将此类障碍归类于“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章节,指出其高发于犯罪群体且治疗难度大。
强调ASPD患者常伴随物质滥用,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与风险管理进行干预。
指出遗传与环境因素(如童年虐待)共同导致该障碍,需长期专业治疗。
“悖德狂”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术语,现已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取代。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起源
该词由德国学者皮沙尔特(Prichard)于1835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一类特殊心理障碍患者。这类人本能欲望、道德观念异常,但智力与认知能力正常,无幻觉或妄想。
核心特征
术语演变
20世纪后,“悖德狂”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替代,成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标准诊断名称。
与犯罪行为的关联
研究显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犯罪群体中占比显著,尤其是重复犯罪或手段残忍的案件中,比例可达1/3至2/3(注:数据来源网页权威性不同,需结合专业研究进一步验证)。
现代应用
当前临床诊断中,该术语已不再使用,但作为历史概念,它帮助界定了人格障碍与道德行为异常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悖德狂”反映了早期心理学对反社会行为的探索,其核心特征仍体现在现代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中。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心理学教材或权威精神疾病分类手册(如DSM-5)。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