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ostcondylar notch
【医】 condyle; condylo-; condylus
after; back; behind; offspring; queen
【医】 meta-; post-; retro-
【医】 incisura; incisurae ligamenti teretis; incisure; indentation; notch
髁后切迹(英文:retrocondylar notch)是解剖学中描述骨骼结构的专业术语,指位于骨髁后方形成的凹陷区域。该结构常见于人体关节部位,如枕骨髁后方或股骨外侧髁等区域,主要功能包括提供韧带附着点、神经血管通道以及关节运动时的缓冲空间。
根据《格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 第42版)定义,该结构在颅骨枕骨部位特指枕骨大孔后外侧的弧形凹陷,与寰椎形成关节时参与头部旋转运动。在四肢骨骼中,髁后切迹常作为腘肌肌腱或交叉韧带的通路,其形态变异可能影响关节稳定性(《骨科临床解剖学》,王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应用中,髁后切迹的识别对神经外科手术入路选择和骨科创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其解剖特征已被纳入国际解剖学命名委员会(FCAT)的标准术语系统。近期生物力学研究显示,该结构深度与关节承重能力呈正相关(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23年6月刊)。
“髁后切迹”是解剖学术语,指骨骼中髁部(骨骼末端的圆形突起)后方的凹陷或缺口结构。具体解释如下:
髁后切迹即髁后方形成的凹陷区域,常见于关节部位,可能与邻近组织(如肌腱、血管)的走行或功能相关。
不同部位的髁后切迹形态和功能可能差异较大,需结合具体解剖位置分析。例如,脊柱椎骨关节突的髁后切迹可能与神经根通过有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部位的髁后切迹,建议参考解剖学图谱或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