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Kohlrausch coulometer
a branch of academic study; family; pass a sentence; section
【化】 family
【医】 department; family; family systematic
【经】 accountant's department; division head; section
ear; erbium
【医】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fatigue; put sb. to the trouble of; service; work
apply; bestow; carry out; execute; grant; use
【医】 apply
【电】 volt-ammeter
科耳劳施电量计(Kohlrausch Bridge),又称科耳劳施电桥,是一种用于精确测量交流电阻或阻抗的经典电路装置。其名称源于德国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科耳劳施(Friedrich Kohlrausch),他在19世纪对交流电测量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该术语的详细解释:
科耳劳施电量计本质上是惠斯通电桥(Wheatstone Bridge)在交流测量领域的扩展应用。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调节已知阻抗元件,使电桥达到平衡状态(即检流计指示为零),从而计算出未知阻抗值。
该电桥特别适用于测量电容、电感及电阻在交流电路中的复合阻抗,通过平衡条件可分离实部(电阻)与虚部(电抗)。其平衡方程为:
$$ Z_x = Z_2 cdot frac{Z_3}{Z_1} $$
其中 ( Z_x ) 为待测阻抗,( Z_1, Z_2, Z_3 ) 为已知标准阻抗元件。
通过零位检测法(Null Method)消除系统误差,尤其适合低频交流电路(如音频范围)的阻抗标定。
需同时调节阻抗模值与相位角以实现平衡,可精确分析容性/感性负载。
科耳劳施在1880年代首次系统研究电解质电导率时,改良了此类电桥结构,为交流阻抗谱学奠定基础(来源:经典电学测量技术史, 链接未提供)。
尽管现代数字阻抗分析仪(如LCR表)已逐步取代传统电桥,科耳劳施电桥的设计思想仍被继承:
(注:部分文献因无公开链接未提供URL,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科耳劳施电量计(Kohlrausch coulometer)是一种用于测量电量的化学仪器,其名称来源于可能的发明者或改进者弗里德里希·科尔劳施(Friedrich Kohlrausch)。
具体解释:
原理与用途:
该装置基于电解过程中析出物质的质量变化来精确计算通过的电量。它遵循法拉第电解定律,即电荷量(Q)与电解产物质量(m)成正比,公式为:
$$
m = frac{Q cdot M}{n cdot F}
$$
其中,M为摩尔质量,n为电子转移数,F为法拉第常数。
历史背景:
弗里德里希·科尔劳施是19世纪德国物理化学家,以研究电解质导电性著称。他可能改进了传统电量计的设计,使其更适用于电化学实验中的高精度测量。
应用场景:
常用于实验室中测定电解反应的电荷量,例如电池容量测试、金属电镀工艺监控等领域,尤其适合需要避免电磁干扰的场合。
补充说明:
由于搜索结果信息有限,建议通过电化学专业文献或仪器手册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细节和操作标准。如需更完整的术语对照,可参考原搜索来源的汉英词典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