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颏(拼音:kē),在汉语中是一个名词,指人体面部的特定部位,即下巴或下颌下方中央的区域。其英文对应词为chin。
解剖学定义
颏指下颌骨前端最突出的部分,即下巴尖部。在医学和解剖学中,该区域被称为“颏部”(mental region),是面部下三分之一的重要结构。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日常用法
泛指下巴至颈部上方的区域,如“下巴颏儿”。例如:“他托着颏,陷入沉思。”
来源:《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英文:He received three stitches on his chin after the fall.
英文:Mental nerve block is a common anesthetic technique in dentistry.
“颏”是一个多音字,具体含义如下:
1. 读音与基本含义
2. 古代文献与用法
在古籍中,“颏”常与“颐”“颔”等字组合使用,如“颏颐”指下巴和腮帮子,“颏颔”指整个下颌区域,引申为面部或体面(如“颏颊”代指面子)。
3. 生物学中的特殊用法
鸟类学中,“颏”特指鸟喉部的羽毛区域,是分类学的重要特征。例如“红点颏”因喉部红色羽毛得名,属于鸫科鸟类。
总结
“颏”既描述人体部位,也用于动物分类,读音和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如需进一步了解鸟类名称的详细分类,可参考动物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