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antiketogen
抗生酮物质(Antiketogenic Substances)是指能够抑制或阻止酮体在体内过量生成的物质。在生物化学和营养学领域,这一概念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尤其涉及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谢的平衡关系。
抗生酮物质主要指碳水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如葡萄糖)。当人体摄入足量碳水化合物时,其代谢产生的草酰乙酸可作为“载体”,与脂肪分解产生的乙酰辅酶A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从而阻止乙酰辅酶A转向合成酮体(如β-羟丁酸、乙酰乙酸)。反之,若碳水化合物缺乏(如饥饿或低碳水饮食),草酰乙酸不足将导致乙酰辅酶A堆积,进而触发酮体生成。
维持代谢平衡
抗生酮作用可防止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尤其在糖尿病管理中至关重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能抑制肝脏过度生酮,维持血液pH稳定。
能量供应优先级
机体优先利用葡萄糖供能。当血糖充足时,脂肪分解受抑制,减少酮体生成风险,体现“抗生酮”特性。
在糖尿病管理中,适量碳水化合物摄入是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基础策略。生酮饮食(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则通过限制抗生酮物质,刻意诱导酮体生成以达到代谢调控目的,但需在医疗监督下进行。
由于未搜索到可引用的权威在线词典或文献链接,建议进一步参考以下来源: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糖代谢与脂代谢互作"章节
- 《Harper's Illustrated Biochemistry》(McGraw-Hill)"Ketogenesis and Antiketogenesis"部分
-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关于碳水化合物功能的说明
抗生酮物质是指能够防止体内酮体过量积累的化合物,其核心作用机制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抗生酮作用的核心物质 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是主要的抗生酮物质。它们在代谢过程中生成草酰乙酸,这种物质作为载体,帮助脂肪分解产生的乙酰基进入三羧酸循环,确保脂肪被完全氧化。
生理机制
临界阈值 每日至少需要摄入50-100克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发挥抗生酮作用。这相当于约:
临床意义 该理论解释了为何生酮饮食需严格控制碳水摄入(<50g/日),也说明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时易发酮症酸中毒的生化基础。
注:虽然搜索结果中未直接使用"抗生酮物质"术语,但根据生化机制分析,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草酰乙酸共同承担了这一功能。更多细节可参考医联媒体的专业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