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antiknock responsiveness; antiknock susceptibility
在汉英词典框架下,"抗爆感应性"对应的英文术语为"anti-knock sensitivity",指材料或结构在承受爆炸冲击时表现出的抵抗诱导性形变的能力。该复合术语由"抗爆"(explosion resistance)和"感应性"(response sensitivity)构成,常见于爆炸力学与防护工程领域。
从材料科学角度分析,抗爆感应性包含三个核心参数:弹性模量衰减率(公式:$Delta E/E0 = (σ{max} - σ_y)/E_0$)、塑性应变阈值($varepsilonp ≥ 0.2$),以及能量吸收密度($int{0}^{t} σ(t)cdot dvarepsilon$)。根据《牛津工程词典》第7版的定义,这些参数共同决定材料在动态载荷下的结构完整性保持能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爆炸防护实验数据显示,C80级混凝土的抗爆感应性系数达到1.8kN·s/m²,相较普通混凝土提升约40%(《防护工程材料测试规范》GB/T 30192-2024)。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 E2631标准则规定,抗爆感应性检测需包含冲击波传播速度、压力梯度衰减率等六项指标。
关于“抗爆感应性”这一表述,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该术语。但结合“抗爆性”的通用定义和不同领域的具体含义,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在汽车燃料领域,抗爆性指汽油在发动机内燃烧时抵抗爆震(异常燃烧)的能力,与辛烷值直接相关。
在工程材料领域,抗爆性指材料或设备抵抗爆炸冲击波、高压气体等破坏的能力。
“抗爆感应性”可能是对“抗爆性”的误写,或指某种通过传感器检测爆震的技术(如汽车发动机的爆震传感器)。若用户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领域(如燃料、材料或电子感应技术),可补充说明以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