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olarometric titration
【医】 polarogram
【化】 titration; titrimetry
【医】 titration
极谱滴定法 (Polarographic Titration)
定义与核心原理
极谱滴定法是一种结合极谱学(伏安法)与滴定分析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在滴定过程中,利用滴汞电极或其他微电极记录电解池的电流-电压曲线(即极谱图),通过监测滴定剂加入后电流信号的突变点(如扩散电流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该方法适用于微量物质的定量分析,尤其擅长检测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及氧化还原体系。
技术特点与优势
可检测低至 (10^{-6} , text{mol/L}) 的痕量物质,通过选择电极电位可规避共存离子干扰。
实时记录电流变化,直观反映滴定反应进程,终点判断更精准。
支持氧化还原、沉淀、络合等多种滴定类型,如铅离子可用硫酸盐滴定并监测扩散电流下降。
典型应用场景
学科关联与权威参考
极谱滴定法隶属于电分析化学分支,其理论基础源于捷克化学家海洛夫斯基(J. Heyrovský)于1922年创立的极谱学(获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经典著作如《电分析化学基础》(Bard & Faulkner) 及《分析化学》教材(如Skoog等编著)均系统阐述其原理与方法。
英文术语对照
权威文献来源
注:引用来源详见相关学术文献及权威教材,具体链接可访问学术数据库(如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检索标题。
极谱滴定法是一种结合极谱分析技术与滴定法的电化学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度。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监测滴定过程中电流的变化来确定反应终点,具体特点如下:
极谱滴定法以滴汞电极或转动铂电极作为指示电极(极化电极),参比电极则常用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或汞池电极。在滴定过程中,通过电解被测溶液,记录电流随滴定剂体积变化的曲线(即极谱曲线),根据曲线的转折点或交点确定滴定终点。
例如用草酸钠滴定Pb²⁺时,随着Pb²⁺逐渐被沉淀,极谱电流会相应降低。当Pb²⁺完全反应后,电流变化趋势发生转折,通过绘制电流-体积曲线可精准定位终点。
该方法对溶液中的溶解氧敏感,需通过通入惰性气体(如氮气)或化学除氧剂预处理溶液。此外,适用于浓度较低的体系(一般≤10⁻²M)。
如需进一步了解实验装置示意图或具体案例计算,可参考电化学分析教材或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