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machine-readable character
apparatus; enginery; machin; machine; machinery
【计】 MEC configuration
【化】 engineering; machine
【医】 engine; machine
【经】 machine
approve; but; can; may; need; yet
attend school; read
【计】 R
【医】 reading
【计】 C; CH; character
机器可读字符(Machine-Readable Characters)指通过光学、电磁或数字技术可被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的符号集合。根据《GB/T 1988-1998信息处理交换用七位编码字符集》国家标准,这类字符需满足特定编码规则,如ASCII码中将字母"A"定义为二进制01000001。
在技术实现层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15417:2007标准指出,此类字符通常包含以下特征:标准化编码格式(如Unicode)、可量化的物理尺寸(如二维码模块间距)、明确的对比度阈值(如条形码黑白条反射率差异需>60%)。牛津英语词典特别强调其与人类可读字符的差异在于,机器可读字符必须符合确定性识别规则,避免出现手写体等模糊形态。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银行支票底部MICR磁性墨水字符、护照机读区的OCR-B字体、商品EAN-13条形码等。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测试数据显示,符合ISO/IEC 16022标准的QR码,其机器识别准确率可达99.99%。
“机器可读字符”指能够被计算机系统直接识别、解析和处理的字符形式。这类字符通常采用特定的编码规则和结构化格式,便于程序自动化读取,无需依赖人工解读。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机器可读字符需满足以下条件:
实现方式
应用场景
与人类可读字符的对比
|对比维度 |机器可读字符 |人类可读字符 |
|--------------------|--------------------------------|------------------------------|
| 编码复杂度 | 高(需严格遵循规范) | 低(自然语言即可) |
| 处理速度 | 快(适合批量解析) | 慢(依赖人工阅读) |
| 容错性 | 低(格式错误可能导致解析失败) | 高(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含义) |
总结来看,机器可读字符是数字化时代信息高效流通的基础,其设计需平衡编码效率、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编码标准(如Unicode码位分配),可参考权威技术文档或标准库手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