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变址间接寻址英文解释翻译、变址间接寻址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index indirect addressing

分词翻译:

变址的英语翻译:

【计】 X

间接的英语翻译:

【法】 remoteness

寻址的英语翻译:

【计】 ADR

专业解析

变址间接寻址(Indexed Indirect Addressing)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一种复合寻址模式,其英文术语定义为:"An addressing mode where the operand's effective address is calculated by first adding an index register value to a base address, then using the result as a pointer to the final memory location"。该机制包含两个核心阶段:

  1. 变址计算阶段

    通过变址寄存器(如X86架构的ESI/EDI)与基址相加,生成中间地址。例如:

    $$

    Effective Address = Base Address + (Index Register × Scale Factor)

    $$

    其中比例因子(Scale Factor)通常为1、2、4或8,对应不同数据类型的字节长度。

  2. 间接寻址阶段

    将上一步计算结果作为指针地址,从内存中取出实际操作数。此过程需要两次内存访问:首次获取中间地址,第二次获取目标数据。

该寻址方式在数组遍历和结构体访问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处理多维数组时可通过循环自动更新索引值。在X86-64指令集中,其典型应用形式为MOV EAX, [EBX + ESI*4 + 8],其中EBX为基址,ESI为变址寄存器。

根据的论述,变址间接寻址通过硬件地址生成单元(AGU)实现流水线优化,可提升指令执行效率,但可能因内存延迟导致性能波动。在RISC-V架构中,此类寻址需通过显式加载-存储指令分步实现。

网络扩展解释

变址间接寻址(Indexed Indirect Addressing)是一种计算机指令寻址方式,结合了变址寻址和间接寻址的特点,主要用于高效访问数组、链表等数据结构中的元素。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两次地址计算获取操作数的实际位置。


工作原理

  1. 变址阶段
    指令中给出一个基址寄存器(Base Register)和一个变址寄存器(Index Register),两者的值相加生成一个中间地址。例如:
    $$ text{中间地址} = text{基址寄存器值} + text{变址寄存器值} $$

  2. 间接寻址阶段
    中间地址指向的内存单元中存储的并非操作数本身,而是操作数的实际地址。需再次访问该地址以获取最终的操作数。例如:
    $$ text{操作数} = text{内存}[ text{内存}[中间地址] ] $$


示例说明

假设基址寄存器(BX)的值为1000,变址寄存器(SI)的值为20,内存单元1020中存储的值为2050,而内存单元2050中存储操作数42


应用场景

  1. 动态数据结构:适合处理指针数组或多维数组,通过变址寄存器遍历元素,间接寻址跳转到动态分配的内存位置。
  2. 代码灵活性:允许程序在运行时动态调整数据访问位置,减少硬编码地址的依赖。

优缺点


对比其他寻址方式

通过这种寻址方式,程序可以高效管理动态内存和复杂数据结构,但需权衡其性能开销。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