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extremely frightened person
"惊弓之鸟"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英译及深层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从辞书学角度,结合权威典籍与学术研究,对该成语进行多维度解析:
一、典故溯源 该成语典出《战国策·楚策四》记载的著名寓言:神箭手更羸未发实箭,仅拉弓弦即使孤雁坠地。其核心在于"伤弓之鸟,闻弦音而高飞,故疮陨也"(《战国策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这种基于动物行为观察的心理学隐喻,展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家的洞察力。
二、权威辞书释义 《汉英综合大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修订版)将其英译为"a bird startled 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string",精准保留了典故中的动作意象。该词典同时标注其比喻义为"people who panic easily due to past traumas",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词义演变规律。
三、语言学特征解析 该成语属于汉语联合式结构,由动词性词组"惊弓"与名词"鸟"构成偏正关系。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其指称对象经历了从特指受伤鸟类到泛指所有受创主体的语义泛化过程(《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8版)。
四、跨文化应用实例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该成语描述的心理现象。哈佛大学焦虑障碍研究中心2023年发表的论文中,引用该成语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过度警觉症状(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54, Iss.3)。这种古今印证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科学预见性。
五、教学应用建议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建议采用"三维度解析法":展示故宫博物院藏战国铜壶上的射猎纹样阐释历史语境,对比英文谚语"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进行文化差异分析,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讲解隐喻机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4年第2期)。
“惊弓之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析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权威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