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nned; stupefied; thunderstruck
"惊愕的"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强烈情感反应的形容词,其核心语义包含两层含义:
一、词源与语义解析 该词由"惊"(受外界刺激产生心理震动)与"愕"(因意外而发愣)复合构成,形成"因突发事件引发的双重心理震荡"的语义场。牛津英语对应词"astonished"源自拉丁语"extonare",字面义为"被雷击般震惊"(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2023),两者在词源上均包含自然现象引发的震撼意象。
二、权威词典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因意外而吃惊发愣的状态",强调反应的突发性与持续性。其英语对译词"dismayed"在《柯林斯高级英语词典》中解释为"因突发负面事件产生的惊愕与焦虑交织的心理状态"(Collins Dictionary,2022)。
三、语用特征
四、跨文化差异 比较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汉语"惊愕"包含更多集体无意识元素,常与"天象异变"等传统文化符号关联;而英语"dismayed"更多指向个体价值观冲突(Cambridge Dictionary,2021)。这种差异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与《哈姆雷特》第一幕的对比分析中尤为显著。
“惊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īng è,通常作形容词使用,表示因突发或意外事件而感到极度震惊、恐惧或不知所措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形容因吃惊而发愣、震惊的样子,也可表达恐惧或害怕的情绪。例如《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惊愕”,生动描绘了众人面对突发事件的震惊反应。
词源与演变
文学与历史场景
现代造句
“惊愕”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描述因突发事件引发的强烈震惊或恐惧,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情感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战国策》《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