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building block principle
brick; building blocks
【计】 building block
elements; philosophy; principium; principle; theory
【化】 principle
【医】 mechanism; principle; rationale
【经】 ground work; principle
从汉英词典及跨学科应用的角度,"积木原理"(Building Block Principle)的核心含义是指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基本单元组合,构建复杂系统或结构的设计思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与权威参考:
中文释义:
积木原理强调将整体分解为可互换、可重复使用的独立模块(类似积木块),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实现多样化功能或结构。其核心是模块化、标准化和可扩展性。
英文对应术语:
Building Block Principle(或Modular Design Principle),常见于工程、计算机及教育领域。
来源:《牛津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将"积木"直译为"building blocks",引申为"模块化组件";"原理"对应"principle",即基础理论框架 。
模块化(Modularity)
系统由独立功能单元(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可单独设计、测试或替换。
例:计算机硬件中,CPU、内存等模块通过接口组合成整机。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模块需遵循统一规格(如尺寸、接口协议),确保兼容性。
例:乐高积木的凸粒与孔洞遵循国际通用标准(ISO 8124)。
可扩展性(Scalability)
通过增减模块灵活调整系统规模或功能,无需重构整体。
例:软件开发中的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各服务模块可独立升级。
机械工程
在自动化设备设计中,采用标准化气缸、电机等"积木式"模块,缩短研发周期。
来源:德国工程师协会(VDI)指南《VDI 2221: 工程设计方法论》强调模块化设计提升效率 。
计算机科学
积木原理体现为"面向对象编程"(OOP),类(Class)作为基础模块,通过继承、封装构建复杂程序。
来源:IEEE期刊《Software Engineering》指出模块化降低代码耦合度(Coupling)。
教育学
蒙特梭利教具(如数学立方体)通过实物模块组合,直观演示抽象概念,符合认知发展理论。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报告《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Materials》引用模块化学习模型 。
技术隐喻:
积木原理常比喻"自底向上"(Bottom-Up)的系统构建逻辑,区别于"整体先行"的传统设计。
文化关联:
中文"积木"隐含"积累"与"构筑"的哲学,呼应《道德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渐进思想。
注:部分来源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但上述文献名称可直接检索权威机构官网或学术数据库(如IEEE Xplore、VDI Verlag)验证。
“积木原理”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块化组合与系统性思维实现复杂结构的构建。以下是详细解释:
积木原理指将复杂系统分解为独立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组合重构的方法论。这种原理最早源于儿童积木玩具的拼搭逻辑,后延伸至工程、编程、认知科学等领域。
模块化设计
将整体拆解为可独立开发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具备明确功能边界和连接标准。例如编程积木中控制循环、条件判断等独立代码块的设计。
可重复利用性
标准化模块可在不同场景复用,如建筑积木中的基础结构件,或知识体系中底层逻辑的跨领域应用。
系统性构建
通过层级嵌套实现复杂结构,既包含物理层面的空间组合(如搭高时的平衡对称原则),也涉及逻辑层面的架构支撑(如知识体系中的底层观点支撑上层结论)。
包含广义系统论的分形结构思想,以及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概念(在特定理论框架下解释模块组合的可能性)。其数学表达可简化为: $$ S = sum_{i=1}^n M_i otimes C_i $$ 其中$M_i$表示独立模块,$C_i$为连接规则,$otimes$为组合运算符。
需注意不同领域对积木原理的具体阐释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参考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