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Langerhans's stellate corpuscles
朗格罕氏星状小体(Langerhans' stellate corpuscles)是组织学中一种特殊的细胞结构,其名称来源于德国病理学家保罗·朗格罕斯(Paul Langerhans)。该结构在医学文献中多指存在于特定病理条件下(如结节病或结核病)的巨噬细胞内,呈现星芒状排列的包涵体,由细胞质内脂蛋白和钙盐沉积形成。
根据《斯特德曼医学词典》(Stedman's Medical Dictionary)定义,这类小体直径约5-15微米,中心呈嗜碱性染色,周围放射状突起,其形成与细胞吞噬作用及代谢异常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图谱数据库记载,它们常见于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患者的组织活检样本中,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形态学标志。
在汉英对照术语中,"星状小体"对应的英文术语为"asteroid body",而"朗格罕氏"为定语修饰,强调其与朗格罕斯细胞系统的潜在关联。但需注意,这与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属于不同概念,后者属于免疫学范畴。
“朗格罕氏星状小体”(Langerhans's stellate corpuscles)是解剖学中的专业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该结构属于神经末梢的特殊形态,由德国解剖学家保罗·朗格罕(Paul Langerhans)发现并命名。其名称中的“星状”描述了其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能呈放射状或分支状结构。
目前研究认为,它可能参与周围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或感知功能,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通常存在于特定组织(如皮肤或黏膜)的神经末梢区域。
需注意与“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s,免疫相关细胞)及“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种罕见疾病,见)区分。三者名称相似但分属不同领域:神经解剖学、免疫学和病理学。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超微结构或最新研究进展,建议查阅神经解剖学专业文献或权威医学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