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Spirochaeta laverani
Buddha
family name; surname
helicoid; spirochaete
【医】 spirochete
莱佛兰氏螺旋体(Leptospira)是钩端螺旋体属的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属于螺旋体目。该微生物名称源自希腊语"leptos"(纤细)和"speira"(螺旋),最早由日本学者稻田龙吉和井户泰于1915年分离鉴定。
根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分类,莱佛兰氏螺旋体可分为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L. interrogans)和非致病性双曲钩端螺旋体(L. biflexa)两大类。其细胞结构具有独特的内鞭毛系统,能在液体介质中呈现活跃的螺旋运动。
该病原体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尿液传播,可引起人畜共患的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发生100万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5-20%。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肌痛、结膜充血及肝肾损伤,严重者可出现韦尔氏综合征(黄疸、出血和肾功能衰竭)。
美国CDC指出,诊断主要依靠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和PCR检测。治疗首选青霉素G或多西环素,早期用药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疫水、高危职业者接种疫苗等。
关于“莱佛兰氏螺旋体”这一术语,目前可查证的权威医学资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该名称。结合搜索结果和医学背景,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需要澄清:
莱佛兰氏体(Laveran's bodies/corpuscle)
该术语源于法国寄生虫学家查尔斯·路易·阿方斯·拉韦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的发现。他于1880年首次在疟疾患者血液中观察到疟原虫(Plasmodium),并因此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莱佛兰氏体通常指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形态。
螺旋体(Spirochaete)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螺旋状运动的细菌,例如引起梅毒的Treponema pallidum(梅毒螺旋体)或莱姆病的Borrelia burgdorferi。这类微生物与疟原虫(原生动物)在分类学和致病机制上完全不同。
可能的混淆原因:
建议:
若您所指为疟原虫相关结构,建议使用“莱佛兰氏体”或“疟原虫”;若涉及螺旋状病原体,需结合具体疾病名称(如梅毒螺旋体)进一步确认。可参考权威医学词典或文献核实术语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