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Raman effect
graceful; prolonged
family name; surname
effect
【医】 effect
喇曼氏效应(Raman effect)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发生的非弹性散射现象,由印度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C. V. Raman)于1928年发现,并因此获得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核心机制为:当单色光(如激光)照射到分子上时,部分散射光的频率会因分子振动或转动能级的变化而发生偏移。这一现象揭示了光子与分子间能量交换的量子特性,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提供了重要手段。
光谱学突破
拉曼光谱通过检测散射光的频率偏移,可解析分子键的振动模式,成为化学、材料科学中鉴定物质成分的核心技术。例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将其用于纳米材料表征。
跨学科应用
量子理论验证
该效应为量子力学中光子-声子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相关公式可表示为:
$$ Delta u = frac{1}{lambda{text{入射}}} - frac{1}{lambda{text{散射}}} $$
其中$Delta u$对应分子振动特征频率。
喇曼氏效应(Raman Effect)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发生的非弹性散射现象,由印度物理学家C.V.拉曼于1928年发现,并因此获得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下是详细解释:
当一束单色光(频率为( f ))照射到物质时,大部分散射光保持原频率(瑞利散射),但少量散射光会出现频率偏移(( f pm f_R )、( f pm 2f_R )等),这种现象称为喇曼氏效应。频率偏移( f_R )由物质内部的分子振动或晶格振动能级决定。
“喇曼氏效应”是早期中文译名,现代通常简化为“拉曼效应”或“喇曼效应”(英文均为Raman Effect)。此外,该现象与康普顿效应同属非弹性散射,但后者涉及更高能量的X射线与电子相互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实验细节或公式推导,可参考相关物理教材或光谱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