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酸(Kusul)是中文有机化学术语体系中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词汇,其英文对应词为"crotonic acid",指代分子式C₄H₆O₂的不饱和羧酸。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命名规则,该物质系统命名为(2E)-2-丁烯酸,其结构式为CH₃CH=CHCOOH,晶体形态下呈现白色针状特征。
该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主要通过巴豆醛氧化法制备,其双键构型分为顺式(cis)与反式(trans)两种异构体,其中反式结构在常温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作为α,β-不饱和羧酸的典型代表,枯酸可发生亲电加成、Diels-Alder反应等特征反应,这一性质使其成为合成树脂、塑料增塑剂的重要中间体。
在生物医药领域,枯酸衍生物被用于制备抗菌药物前体物质,其羧酸基团与氨基的缩合反应可生成具有药理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PubChem数据库记载,该物质CAS登记号为107-93-7,熔点72℃(来源: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compound/Crotonic-acid)。
现代仪器分析中,枯酸可通过红外光谱在1680 cm⁻¹处显现典型羧酸羰基吸收峰,核磁共振氢谱中双键质子信号出现在δ6.8-7.2 ppm区间。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特别指出,此类历史遗留命名应逐步向系统命名法过渡,以符合国际学术交流规范(来源:https://www.chemsoc.org.cn/nomenclature/)。
“枯酸”直接相关的信息,以下基于语言学和常见用法的推测性解释供参考:
字面拆解
可能的语境方向
建议
若该词来源于特定语境(如专业文献、方言、歌词等),请补充更多背景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如为笔误,可检查是否为“枯涩”“辛酸”等近义词的误写。
(注:以上解释基于语言逻辑推测,非权威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