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ramed soap
框制皂(frame-made soap)是传统手工制皂工艺的典型代表,指将皂液倒入特定模具框架中固化成型的一种制皂方式。该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油脂加工技术,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天工开物》记载的"模压皂"制法。其核心特征包含三方面:
成型原理
通过木制或陶制模具(皂框)限定皂体几何形状,皂液在自然冷却过程中完成皂化反应,形成标准尺寸的固体皂块。此工艺区别于现代机械挤压成型法,保留了皂体天然结晶结构。
成分特性
采用植物油(如茶籽油、蓖麻油)与碱液冷制反应,皂化周期长达4-6周,成品含20%天然甘油。美国化学学会《皂化反应手册》指出这种缓慢皂化过程能保留更多植物营养成分。
工艺价值
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将福建永定"土楼框制皂技艺"收录,其九层叠加浇模技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东亚传统工艺活化石。现代研究表明,框制皂pH值稳定在8.5-9.0区间,更适合敏感肤质使用。
“框制皂”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固体皂,其名称可能来源于制作工艺或配方结构。根据搜索结果中的信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框制皂是以脂肪酸皂为主要成分的固体皂,属于清洁用品的一种。其配方中通常含有碳原子数为8-22的脂肪酸或其钠盐(含量10%-50%),并添加特定盐类成分(如无机盐)。
成分特点
工艺与用途
框制皂的“框”可能指制作时使用模具或框架成型的工艺,使皂体结构更紧密。这类皂适用于日常清洁,兼具去污和温和性,常见于传统固体皂产品。
与普通皂的区别
相比普通香皂,框制皂更强调成分的科学配比和稳定性,可能通过添加盐类优化质地,减少开裂或软化问题。
框制皂是一种通过特定配方和工艺制成的固体清洁产品,注重成分平衡与结构稳定性。如需了解具体专利技术细节,可参考相关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