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aphtha; aphthae; sore mouth
口疮(aphthous stomatitis)是口腔黏膜常见的溃疡性疾病,对应英文术语为"aphthous ulcer"或"canker sore"。根据《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第32版定义,该病表现为口腔黏膜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周围伴充血性红晕。世界卫生组织(WHO)口腔疾病分类系统将其归类为复发性口腔黏膜病损,典型特征为周期性发作的自限性溃疡。
临床症状包含三个阶段:前驱期(局部灼热感)、溃疡期(1-3周持续疼痛)和愈合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指南指出,溃疡直径多在2-8mm之间,好发于唇内侧、舌缘及颊黏膜等非角化区域。病因学涉及多重因素,《Merriam-Webster's Medical Dictionary》强调免疫调节异常、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12、铁质)和局部创伤为主要诱因。
鉴别诊断需注意与疱疹性龈口炎、白塞病等全身性疾病相区分。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轻型口疮可通过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重型病例建议联合系统性免疫调节治疗。
口疮是中医对口腔溃疡的称谓,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具有反复发作、自限性等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口疮即口腔溃疡,表现为口腔黏膜(如唇内侧、舌头、颊黏膜等)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溃疡,表面凹陷,覆盖淡黄色假膜,周围红肿,伴随灼痛感。严重时可能影响饮食、说话,甚至引发口臭、头痛等全身症状。
中医认为口疮与“虚火上升”相关,首载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强调体质虚弱与内火失衡的影响。
提示:若溃疡频繁发作或久治不愈,建议结合中西医检查,排查潜在疾病。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均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