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ohaheim's theory; Cohnheim's theory
孔海姆氏学说(Cohnheim's Theory),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对应为Cohnheim's Theory 或Cohnheim's Hypothesis。该学说是由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尤利乌斯·弗里德里希·科恩海姆(Julius Friedrich Cohnheim) 提出的重要病理学理论,主要阐述了炎症反应与白细胞迁移的机制。
理论核心
孔海姆氏学说提出,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渗出并非在血管内形成,而是源于血管外组织的局部反应。Cohnheim通过实验观察到,炎症初期白细胞会黏附于血管内皮,随后穿过血管壁迁移至受损组织。这一过程被称为白细胞游出(diapedesis),奠定了现代炎症细胞生物学的基础 。
汉英术语对照
现代意义
该理论修正了早期“局部刺激直接生成白细胞”的观点,强调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中的主动调节作用,为后续免疫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框架。当代研究证实,白细胞迁移涉及黏附分子(如选择素、整合素)和趋化因子的级联反应 。
Cohnheim, J. F. (1882). Lectures on General Pathology. London: The New Sydenham Society.(原始理论阐述)
Kumar, V., et al. (2021).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th ed.). Elsevier. (第2章详述炎症机制演进)
Nourshargh, S., & Alon, R. (2014). Leukocyte Migration into Inflamed Tissues. Immunity, 41(5), 694–707. (对白细胞游出机制的更新解读)
注:引用来源为经典病理学著作及权威期刊,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依据文献信息通过学术数据库(如PubMed、Google Scholar)检索原文。
孔海姆氏学说的英文翻译为Cohnheim's theory(也偶见拼写为Cohaheim's theory,但更常见且正确的形式为Cohnheim)。该学说是由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朱利叶斯·弗里德里希·孔海姆(Julius Friedrich Cohnheim)提出的重要医学理论,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内容:
炎症机制
提出炎症反应中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迁移至受损组织的关键过程,为现代炎症病理学奠定基础。
肿瘤起源理论
认为肿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细胞或正常细胞的异常增殖,这一观点推动了后续肿瘤细胞分化研究。
该学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病理学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为细胞病理学提供了早期理论框架。由于当前搜索结果信息有限,建议通过医学史专著或病理学文献进一步了解其详细实验依据及演变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