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腺(intestinal gland)是分布于人体消化系统肠壁内的管状外分泌腺体,又称利贝昆氏腺(Lieberkühn's glands)。作为小肠黏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肠腺由多种功能细胞构成,包括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从解剖学定位来看,肠腺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至回肠段的黏膜固有层内,呈垂直管状结构向下延伸至黏膜肌层。其核心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分泌肠液(每日约1-3升),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肠激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②潘氏细胞分泌溶菌酶等抗菌物质;③内分泌细胞产生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等消化道激素。
在病理状态下,肠腺的异常增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腺瘤性息肉中的异型增生就是肠腺上皮细胞癌变的重要指征。组织学检测中,肠腺结构的完整性是评估肠道健康的重要指标。
参考来源:
肠腺是分布于小肠黏膜中的微小腺体,属于外分泌腺,具有重要的消化和保护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位置与形态
肠腺散布于小肠壁黏膜层,是黏膜上皮向内的管状凹陷结构,又称利贝昆氏腺或李氏腺。其开口位于相邻小肠绒毛之间。
组成细胞
包含多种功能细胞:
分泌消化液
肠腺分泌的肠液呈碱性,成年人每日分泌1~3升,主要成分包括:
协同消化
肠液与胰液、胆汁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尤其在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保护黏膜
通过分泌黏液、抗体和液体,防止物理或化学损伤,并中和胃酸。
肠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溃疡或息肉,引发吸收障碍或腹泻等症状。其导管结构(存在于黏膜层)的完整性对维持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小肠内还存在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分布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分泌碱性黏液保护上皮免受胃酸侵蚀。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及医学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