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microbiological assay
微生物鉴定(Microbial Identification)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确定未知微生物的分类地位(如属、种或株)的过程。在汉英词典视角下,该术语对应英文“Microbial Identification”,强调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精确识别和分类。其核心步骤包括样本处理、分离培养、特征分析及结果判定。
依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显微镜观察菌体形状、染色反应)和生理生化特性(如糖发酵试验、酶活性检测)进行鉴别。例如,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区分细菌大类的基础手段。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实现精准识别,包括:
微生物鉴定在临床医学(如病原体诊断与抗生素选择)、食品安全(致病菌检测)、环境监测(微生物群落分析)及工业发酵(菌种质量控制)中具有关键作用。例如,医院通过血培养鉴定确定败血症病原体,直接影响治疗方案。
随着宏基因组学发展,无需培养的直接环境样本鉴定成为趋势,但复杂样本中微生物的低丰度与共生干扰仍是技术难点。标准化数据库(如NCBI、RDP)的完善提升了鉴定准确性,但新物种的不断发现要求持续更新参考序列。
权威定义参考来源:
-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学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微生物鉴定技术指南》https://www.cdc.gov/labtraining/training-courses/microbiology/index.html
- 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ICSP)《细菌命名法规》https://www.the-icsp.org/
微生物鉴定本质是连接微观个体与宏观应用的桥梁,其精确性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可靠性和公共卫生决策有效性。
微生物鉴定是指通过生物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确定微生物的种类、特征及其分类地位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为科研、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准确依据。以下是具体解析:
微生物鉴定涉及细菌、真菌、病毒等微小生物体的识别与分类。其目标包括:
传统方法
免疫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相辅相成:分类需依赖鉴定技术,而鉴定结果需按分类规则归类,两者共同构建系统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
传统方法因耗时长、准确性有限,逐渐被分子生物学技术取代。例如,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实现对复杂样本中微生物的高通量分析。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原理或案例,可参考微生物学专业文献或实验室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