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觉是人类通过口腔感知食物化学特性的基本感官功能,其对应的英文术语为"gustation"或"sense of taste"。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味觉是"舌头与液体或溶解于液体的物质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将其英译为"the sense by which the qualities and flavor of a substance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taste buds"。
生理学角度分析,味觉感知主要依赖分布在舌面、上颚及咽喉部的约2000-8000个味蕾。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研究显示,正常人类可辨识五种基础味觉类型:甜(对应糖类物质)、咸(钠离子感知)、酸(氢离子浓度)、苦(生物碱类物质)以及鲜味(谷氨酸盐受体反应)。日本九州大学味觉科学研究中心的实验数据表明,单个味蕾细胞的生命周期约10-14天。
在食品科学领域,味觉感知存在温度依赖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感官评价》记载,37℃时味觉敏感度达到峰值,温度每下降10℃味觉强度减弱50%。跨文化研究显示,不同语言对味觉的词汇分类存在显著差异,如印尼语将"辣"归入基础味觉,而汉语体系将其归类为痛觉。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Hornby A S.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Taste Disorders Kyushu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Gastronomy Studies 张水华. 食品感官评价(第三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国际语言学会. 跨文化味觉语义学研究报告. 2022版
味觉是人体通过口腔内味觉感受器对食物化学刺激产生的感觉,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
基本定义
味觉是舌面和口腔黏膜上的味蕾受到化学物质刺激后,经神经传递至大脑形成的感知。传统认为包含四种基本味道(酸、甜、苦、咸),但现代研究将“鲜味”列为第五种基本味觉。
生理机制
功能与意义
味觉在饮食选择、营养摄入和代谢调节中起关键作用。例如,甜味常对应能量来源,苦味可能提示有害物质,鲜味则与蛋白质摄入相关。
影响因素
扩展认知
除基本味道外,辣、麻等实为触觉或痛觉反应,而非真正味觉。此外,嗅觉与味觉协同作用,共同形成对食物风味的综合感知。
如需更全面的科学解释,可参考生理学相关文献或权威百科(如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