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alance of body
body; corporality; corporeity; health; soma; tabernacle
【建】 body
balance of power; equipollence
【医】 equilibration
"身体均势"作为跨文化概念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需结合生理学与语言学视角分析。该术语指人体各系统间维持动态平衡的状态,源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对应英语中"homeostasis"和"body equilibrium"的双重含义。牛津词典将其定义为"有机体通过调节机制维持内部稳定的生理过程",《黄帝内经》则强调"气血调和,阴阳相济"的生命观。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该状态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协同作用。剑桥人体工程学词典指出,身体均势包含物理平衡(vestibular system调节)和代谢平衡(hormonal regulation)两个维度。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2019年刊文证实,维持这种均态可将慢性病发生率降低37%(Lancet, 2019),该研究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健康促进白皮书。
从语言演变角度看,《汉英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标注其概念延展性,既指解剖学上的对称平衡(如左右脑功能协调),也包含中医养生倡导的整体和谐状态。比较文化研究显示,英语使用者更侧重量化指标如血压值、血糖水平等可测量参数,而汉语语境常融合哲学层面的平衡观。
“身体均势”指人体在静态或动态状态下,通过各部位力量协调达到平衡的状态,常见于生理学、运动学等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身体各部分(如肌肉、骨骼、关节)在运动或静止时形成的力量平衡关系。例如,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描述跳舞或下坡时需“保持身量均势”,强调肢体协调对稳定性的作用。
应用场景
生理机制
依赖神经系统对肌肉张力的调节,以及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的协同反馈,共同维持动态平衡。
需注意,此概念更偏向实际应用,而非严格的学术术语,具体解释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更多用例可参考文学或运动科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