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神经元介质学说英文解释翻译、神经元介质学说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neurohumoralism

分词翻译:

神经元的英语翻译:

【计】 neuron
【化】 neuron
【医】 nerve corpuscles; nerve-cell; neure; neuron; neurone

介质的英语翻译:

medium
【计】 M
【化】 medium
【医】 excitatory transmitter; media; mediator; medium; neurogen; transmitter

学说的英语翻译:

doctrine; Lysenkoism; theory
【医】 doctrine; theory

专业解析

神经元介质学说(Neuron Transmitter Theory),在神经科学领域指解释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机制的经典理论。该学说认为,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主要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在突触间隙释放来实现,而非直接的电信号传导。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核心概念

  1. 化学传递机制

    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梢时,触发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一过程被称为化学突触传递(chem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区别于电突触的直接离子流动。

  2. 递质分类与功能

    • 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促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引发超极化,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不同递质通过受体-信号通路调节神经回路,影响学习、情绪、运动等生理功能。

二、历史与实验依据

该学说由英国生理学家亨利·哈利特·戴尔(Henry Hallett Dale)和德国药理学家奥托·勒维(Otto Loewi)奠基。勒维1921年的“蛙心实验”首次证实迷走神经释放“迷走物质”(后证实为乙酰胆碱)抑制心跳。1936年,两人因神经化学传递研究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现代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进展,学说扩展至:

四、权威参考文献

  1. 经典研究:

    Loewi O. (1921). Über humorale Übertragbarkeit der Herznervenwirkung. Pflügers Archiv, 189: 239-242. (原始实验论文)

  2. 理论综述: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McGraw-Hill. (标准神经科学教材,详述递质系统)

  3. 分子机制:

    Südhof TC. (2013).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the last millisecond in the life of a synaptic vesicle. Neuron, 80(3): 675-690. (突触传递分子机制研究)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有效链接,以上引用来源仅标注文献名称,读者可通过学术数据库(如PubMed、Google Scholar)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神经元介质学说”这一术语,目前可查的权威资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该学说的具体定义。但结合神经科学基础理论和现有信息,可进行以下解释:

  1. 核心概念推测
    该学说可能指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依赖化学介质(即神经递质)的理论体系。根据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通过突触释放神经递质,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细胞。

  2. 相关机制说明

    •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 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新电信号 这一过程被称为化学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信息处理的基础方式。
  3. 需注意的术语差异
    在神经科学领域更常用的是"神经递质理论"或"化学突触学说",建议确认术语准确性。若指代特定历史学说(如19世纪神经元学说争议中的介质假说),需结合具体文献背景分析。

由于该术语未在权威词典和百科中明确收录,以上为基于神经科学原理的推断。如需进一步解析,请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文献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