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轮询英文解释翻译、设备轮询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device polling
分词翻译:
设备的英语翻译:
equipment; facility; fixing; fixture; installation
【计】 device; implementor
【化】 equipment
【医】 equipment; unit
【经】 equipment; facility; installation
轮询的英语翻译:
poll
【计】 poll; polling; roll poling
专业解析
设备轮询(shè bèi lún xún),英文对应Device Polling,是计算机系统和嵌入式系统中一种常见的输入/输出(I/O)操作管理机制。其核心含义如下:
-
基本概念:
- 主动查询: 指中央处理器(CPU)或主控制器主动地、周期性地向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如传感器、键盘、网络接口卡、磁盘控制器等)发出查询请求。
- 状态检查: 查询的目的是询问设备当前的状态,最常见的是检查设备是否准备好(Ready) 进行数据传输(例如,是否有新数据到达需要读取,或是否空闲可以接收新数据写入)。
- 顺序访问: “轮询”一词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机制——CPU按预定的顺序或策略(如循环顺序、优先级顺序)依次访问(“轮”流“询”问)它所管理的设备。
-
工作流程:
- CPU 启动一个轮询循环。
- CPU 向设备 A 发送状态查询请求。
- 设备 A 返回其状态(如“忙”、“就绪”、“有数据”)。
- 如果设备 A 状态为“就绪”或有数据待处理,CPU 则执行相应的 I/O 操作(读取数据或写入数据)。
- 如果设备 A 状态为“忙”或无新数据,CPU 则转向查询下一个设备 B。
- 如此循环往复,依次检查所有被轮询的设备。
-
目的与作用:
- I/O 同步: 解决 CPU 高速与外部设备低速之间的矛盾,协调两者之间的数据传输时机。
- 资源管理: 使 CPU 能够有序地管理多个共享总线或通道的外部设备。
- 确定设备状态: 明确获知设备当前是否可进行有效通信。
-
优缺点:
- 优点: 实现相对简单,易于编程和控制;在设备状态变化可预测或设备数量较少时效率尚可。
- 缺点:效率较低:CPU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断查询设备状态,即使设备没有变化或未准备好,导致 CPU 资源浪费(“忙等待”)。实时性较差,尤其当设备数量多或响应时间要求高时。可能造成响应延迟,因为设备必须等待轮到被查询时才能报告状态或传输数据。
-
对比与替代:
- 设备轮询常与中断驱动(Interrupt-Driven)I/O 对比。在中断机制下,设备在准备好或需要服务时主动发送信号(中断请求) 通知 CPU,CPU 再响应处理。中断方式通常效率更高,CPU 利用率更好,实时性更强,但实现相对复杂,且中断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优先级反转等问题。
- 现代高性能系统常结合使用轮询和中断,或采用更高级的机制如直接内存访问(DMA) 来进一步减轻 CPU 负担。
总结来说,设备轮询是一种由 CPU 主动、定期询问外设状态以决定是否进行 I/O 操作的机制。它是一种简单但可能低效的 I/O 控制方式,适用于设备状态变化不频繁或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
权威参考来源:
- 计算机科学教材: 如《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操作系统概念》等经典教材中关于 I/O 系统的章节都会详细讲解轮询机制。例如,Abraham Silberschatz, Peter Baer Galvin, Greg Gagne 所著的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 嵌入式系统手册: 如 Jean J. Labrosse 的 μC/OS-III: The Real-Time Kernel 或各类 MCU/MPU 的技术参考手册(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 - TRM),其中通常会描述处理器与外设通信的轮询模式实现。
- IEEE 标准与论文: IEEE Xplore 数字图书馆中关于实时系统、I/O 子系统优化的论文会深入探讨轮询及其改进策略。
- 在线技术百科: 如 TechTarget 的 SearchITChannel (https://www.techtarget.com/searchitchannel/) 或 GeeksforGeeks (https://www.geeksforgeeks.org/) 等网站有对轮询的通俗解释和技术对比(请注意时效性和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设备轮询(Device Polling)是计算机系统或嵌入式系统中一种常见的通信机制,指主控设备(如CPU)通过周期性主动查询从属设备(如传感器、外设等)状态或数据的方式,而非等待设备主动通知。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原理
-
主动查询机制
主设备按固定时间间隔(轮询周期)向从设备发送查询请求,检查其是否有数据待处理或状态变化。例如:CPU定期读取温度传感器的数值。
-
无事件驱动
与中断驱动(设备主动触发响应)不同,轮询完全依赖主设备的主动操作,无论设备是否有新数据,主设备都会按计划发起查询。
二、典型应用场景
- 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系统
如工业监控中周期性采集环境数据,无需即时响应。
- 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
轮询实现简单,无需复杂的中断控制器或事件队列。
- 多设备协同工作
主设备按顺序轮询多个从设备,避免多中断冲突(如早期键盘、鼠标的输入处理)。
三、优缺点分析
优点 |
缺点 |
实现简单,代码逻辑清晰 |
延迟较高(需等待轮询周期) |
避免中断频繁导致的资源竞争 |
资源浪费(无数据时仍占用CPU) |
适用于低速设备或低负载场景 |
不适用于高实时性需求(如高速数据采集) |
四、优化与替代方案
- 自适应轮询:动态调整轮询频率,根据设备负载减少无效查询。
- 混合模式:结合中断与轮询,例如设备在就绪时触发中断,主设备再批量轮询数据。
- DMA(直接内存访问):绕过CPU,由专用硬件直接传输数据,提升效率。
五、示例公式
若轮询周期为 $T$,设备数据更新频率为 $f$,则理论最大延迟为:
$$
Delta t = T + frac{1}{f}
$$
总结来看,设备轮询是一种简单可控的通信方式,但需根据具体场景权衡实时性与资源消耗。现代系统中常与其他技术(如中断、DMA)结合使用以优化性能。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