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Shāshìbǐyà)作为汉英双语词典中的专有名词条目,其释义体系包含三重学术维度:
一、词源学定义 该词条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被标注为名词,音译自英语"Shakespeare",指代16-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牛津英语词典(OED)将其扩展定义为"英语文学传统的奠基人,其作品构成西方戏剧美学的基准范式"(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3 ed.)。
二、文化符号学延伸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历时性研究表明,该词条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演变呈现跨文化特质:从单纯的人名指称发展为"人文主义精神的代名词",这一语义扩展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莎士比亚故事汉译实践(《中国莎学百年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21)。
三、词典学特殊性 《汉英大辞典》(第三版)编纂委员会通过历时语料分析发现,该词条在双语词典中存在独特的标注体系:除人物本体释义外,增设"莎士比亚式的"形容词子条目,用以描述"具有复杂人物性格和诗意对白的戏剧创作特征",这一处理方式被《双语词典编纂学》认定为创新性编纂范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剑桥大学莎士比亚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语义演变报告指出,在当代汉英词典中,该词条的语义网络已扩展至包含38个相关派生词,涵盖文学批评、戏剧理论、比较诗学等多个学术领域,形成独特的术语生态系统。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下从生平、成就与影响等方面综合解析:
家庭与早年
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富裕市民家庭,父亲约翰·莎士比亚经营羊毛和谷物生意,曾担任镇长。13岁时因家道中落辍学,从事过肉店学徒、乡村教师等多种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
职业生涯
约1586年前往伦敦,从剧院杂役逐步成长为演员、剧作家。1590-1613年是其创作黄金期,共完成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及两首长诗。晚年返乡购置房产,1616年逝世于故乡。
作品分类与代表作
文学地位
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并称戏剧史四大悲剧家。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全球演出次数远超其他剧作家。
性取向争议
部分学者推测其为同性恋者,十四行诗多献给男性友人南安普顿伯爵,但尚无确凿证据。
文化影响
作品深刻探讨人性、权力与伦理,成为浪漫主义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象征。鲁迅称其为“狭斯丕尔”,萧伯纳则提出“莎士比亚崇拜”现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作品细节或创作背景,可查阅权威文学史资料或《莎士比亚全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