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acillus smaragdinus foetidus; Pseudomonas smaragdina
闪绿色假单胞菌(学名:Pseudomonas viridiflava)是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命名源于拉丁语“viridis”(绿色)和“flavus”(黄色),指该菌在特定培养基上可产生黄绿色荧光色素。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及植物表面,具有以下特征:
形态与生理特性
菌体呈杆状,直径约0.5-1.0微米,单极鞭毛运动,严格好氧代谢。其典型生化特性包括氧化酶阳性、可分解葡萄糖产酸但不产气,并能在4℃低温条件下生长(来源:《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12版)。
生态与植物病理学作用
闪绿色假单胞菌属于植物病原菌,可侵染多种农作物(如番茄、生菜),引发叶斑病和软腐病。其致病性与分泌的胞外多糖(EPS)和植物细胞壁降解酶(例如果胶酶)相关(来源:NCBI Taxonomy数据库)。
生物技术应用
该菌因能合成铁载体(siderophores)和吲哚乙酸(IAA),被用于土壤修复和植物促生研究。部分菌株还可降解农药残留(来源:PubMed Central文献库)。
临床相关性
尽管主要作为植物病原体,近年研究发现其可能通过伤口感染免疫缺陷患者,导致机会性感染。其耐药基因携带率较低,但需警惕医院环境中的交叉传播(来源:中国微生物学会官网)。
关于“闪绿色假单胞菌”的解释如下:
1. 名称与分类
“闪绿色假单胞菌”并非标准学名,可能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俗称或描述性名称。该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因代谢过程中产生蓝绿色或荧光色素(如绿脓素、荧光素)而得名。
2. 生物学特性
3. 致病性与感染
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常见于医院感染,可引发肺炎、尿路感染、烧伤创面感染等,尤其对免疫力低下人群威胁较大。
4. 名称可能的混淆
假单胞菌属中,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也会产生荧光色素,但致病性较弱。若描述为“闪绿色”,需结合具体菌株特征进一步鉴别。
建议:若涉及临床诊断或研究,建议通过微生物培养和分子检测明确菌种,避免名称混淆导致的误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