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dysallilognathia
上下颌骨不称(maxillomandibular discrepancy)指上颌骨与下颌骨在三维空间上的形态、位置或比例不协调,导致咬合功能异常及面部外观失衡的解剖学异常状态。该术语在口腔正畸学与颌面外科领域具有明确界定,其英文表达强调骨骼结构而非单纯牙齿排列问题。
从临床表现分析,该病症可分为矢状向不调(如"地包天"或"龅牙")、垂直向异常(表现为开颌或深覆颌)及横向偏移(面部不对称)三种类型。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AOMS)将其归类于牙颌面畸形范畴,与单纯的牙性错颌畸形存在本质区别。
病因学角度显示,约60-70%病例与遗传性颅面发育异常相关,其余可能源于外伤、肿瘤或不良口腔习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学》第五版指出,此类骨性畸形的最佳干预时机为青春期生长高峰前期。
诊断标准需结合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常用指标包括ANB角、Wits值等。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建议采用CB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精准评估。治疗方面,轻中度病例可采用正畸掩饰性治疗,严重骨性畸形需配合正颌外科手术,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临床指南记载,联合治疗成功率可达92%以上。
上下颌骨不称(或称上下颌骨不对称)是指上颌骨与下颌骨在发育或结构上存在不协调,导致面部轮廓或咬合功能异常。这一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具体原因如下:
骨骼发育异常
不良习惯或病理因素
功能性代偿
常见症状包括面部歪斜、下巴偏移、牙齿中线不齐、咀嚼困难等,严重时可能伴随颞下颌关节疼痛或弹响。
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明确具体原因,治疗方式包括:
建议尽早就诊于口腔正畸科或颌面外科,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专业机构可提供系统评估。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外观和功能,避免继发问题。
注:部分用户可能将“下颌骨不对称”误写为“上下颌骨不称”,实际临床中两者关联密切,需综合评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