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粗隆英文解释翻译、上颌粗隆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maxillary tuberodties
分词翻译:
上颌的英语翻译:
【医】 upper jaw; urano-
粗隆的英语翻译:
【医】 tuberositas; tuberosity
专业解析
上颌粗隆 (Shànghé Cūlóng),英文术语为Maxillary Tuberosity,是人体颅面骨骼中一个重要的解剖学结构。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解剖学定义:
- 上颌粗隆是指上颌骨(Maxilla) 后外侧末端的一个圆形骨性隆起。它位于上颌牙槽突的后方,紧邻第三磨牙(智齿)区域,并向后延伸至翼突上颌缝。这个区域骨质相对疏松,表面覆盖较厚的粘膜。
-
功能与临床意义:
- 重要标志: 上颌粗隆是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种植学中的重要解剖标志。它是上颌窦提升术(一种为种植牙创造骨量的手术)中进入上颌窦的关键区域之一。
- 义齿承托: 在全口义齿修复中,上颌粗隆区域是上颌义齿的主要承力区之一,其表面的粘膜和下方的骨组织为义齿提供支撑。
- 神经血管走行: 上牙槽后神经血管束(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urovascular Bundle)通常从上颌粗隆区域穿入上颌骨,为上颌后牙区提供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拔除上颌后牙(尤其是磨牙)或进行手术时需注意此结构。
- 手术入路: 某些涉及上颌骨后部或颞下窝的手术可能会选择上颌粗隆区域作为入路点之一。
-
英文对应与关联术语:
- Maxillary Tuberosity: 这是“上颌粗隆”的标准英文解剖学术语。
- Tuber maxillae: 拉丁语术语,等同于 Maxillary Tuberosity。
- 与之紧密相关的结构包括:上颌窦(Maxillary Sinus)、翼突上颌缝(Pterygomaxillary Fissure)、上牙槽后神经(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rve)、腭骨(Palatine Bone)。
参考资料来源:
-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Gray's Anatomy: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Clinical Practice):第41版或更新版本中关于上颌骨(Maxilla)和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的章节详细描述了上颌粗隆的位置、毗邻关系和临床重要性。 (经典权威解剖学教材)
- 《口腔解剖生理学》(Oral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例如 Berkovitz, Holland, Moxham 所著的经典教材,在描述上颌骨解剖、牙槽突结构以及义齿承托区时,会重点介绍上颌粗隆的形态和功能。 (专业口腔医学教材)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上颌粗隆”的详细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上颌粗隆(Maxillary Tuberosity)是上颌骨后外侧的一个骨性隆起结构,表面粗糙。该结构在解剖学中主要作为肌肉和韧带的附着点,参与咀嚼功能。
-
临床相关意义
- 生理性结构:正常表现为硬腭后方的骨性凸起,无疼痛或功能障碍。
- 病理性可能:若该区域出现异常隆起(如囊肿、肿瘤或炎症),可能伴随异物感、疼痛或吞咽困难等症状。
-
与其他术语的关联
- “粗隆”(Tuberosity)在解剖学中泛指骨表面粗糙的隆起,例如股骨粗隆。
- 需注意与“腭隆突”(硬腭中线处生理性隆起)区分,两者位置和功能不同。
-
语言翻译
英文对应术语为“Maxillary Tuberosity”,部分文献可能拼写为“Maxillary Tuberodties”。
若需进一步了解病理性案例或治疗方式,可参考专业医学文献或临床指南。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