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nded; sandy
dene
"沙地"在汉英对照词典中定义为覆盖着松散沙粒的陆地表面,通常指沙漠、河滩或海岸等特殊地貌类型。其核心概念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地理学术定义 沙地(sandy land)指表层基质以细沙为主、植被覆盖率低于30%的脆弱生态系统,区别于完全裸露的流动沙丘。这类地貌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中国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高原、西北内陆盆地等区域(《地理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二、生态特征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指出,沙地具有独特的"土壤-植被-水文"耦合机制:沙质基质孔隙度高达40%-50%,持水能力弱但渗透性强,形成特殊的旱生植物群落(《中国沙漠与沙地》,科学出版社)。典型植被包括沙蒿、沙柳等耐旱灌木。
三、农业应用 中国农业出版社《沙地农业技术》记载,经过改良的固定沙地可种植马铃薯、荞麦等经济作物。关键技术包括: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建设草方格沙障、选择短生育期品种等。内蒙古赤峰市通过此类技术已实现沙地玉米亩产400公斤。
四、文化意象 在文学语境中,沙地常象征荒芜与生命力并存的双重意象。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多次描绘鄂温克族在沙地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体现人类与极端环境的动态适应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
五、地质学解释 沙地的形成涉及风积、冲积双重过程。中国地质大学教材《第四纪地质学》指出,粒径0.05-2mm的石英颗粒经风力搬运堆积,在降水量200-400mm区域易形成固定-半固定沙地,这类地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8.4%。
沙地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和学科领域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泥沙淤积滩地
指海滨或河岸由泥沙长期沉积形成的滩涂地带,常见于潮汐作用显著的区域。例如《元史·河渠志》记载的“沙地塘岸”便是此类地貌()。
多沙土壤区域
指地表含沙量高、植被稀少的土地,通常因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导致土壤沙化。这类土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常见()。
在地理学中,沙地特指半湿润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表被固定/半固定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化区域。例如我国东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等,这类区域与典型沙漠的区别在于气候相对湿润,沙丘活动性较低()。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引用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元史·河渠志》《清史稿·食货志》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