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原性英文解释翻译、溶原性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lysogeny
分词翻译:
溶的英语翻译:
dissolve
原的英语翻译:
former; original
【化】 ortho-
【医】 arch-; arche-; ortho-; pro-; prot-; proto-
专业解析
溶原性(Lysogeny)是一个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某些温和噬菌体(bacteriophage)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通常为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并随宿主染色体复制而同步复制,但不立即裂解宿主细胞,而是处于一种潜伏、共存状态的现象。这种被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并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整合进宿主染色体的噬菌体基因组则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
核心机制与特征:
- 基因组整合: 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菌后,其DNA通过特定的酶(如整合酶)插入到宿主细菌的染色体DNA中,形成原噬菌体。这是溶原性建立的关键步骤。
- 潜伏共存: 原噬菌体通常处于沉默状态,不表达或仅表达极少数与维持整合状态相关的基因(如阻遏蛋白基因)。宿主细菌可以正常生长、分裂,并将原噬菌体DNA传递给子代细菌。此时,噬菌体不会产生子代病毒颗粒,也不会裂解宿主细胞。
- 诱导裂解: 在特定条件下(如紫外线照射、丝裂霉素C处理、DNA损伤等环境压力),原噬菌体可以被“诱导”脱离潜伏状态。阻遏蛋白失活,噬菌体基因被激活表达,开始复制自身DNA、合成病毒蛋白,组装新的噬菌体颗粒,最终裂解宿主细胞释放子代噬菌体,进入裂解循环(Lytic cycle)。
- 溶原性免疫: 溶原性细菌对其携带的原噬菌体类型具有免疫性,即能抵抗同类型噬菌体的再感染。这是因为原噬菌体持续表达的阻遏蛋白不仅能抑制自身基因的表达,也能结合进入细胞的同类型噬菌体DNA,阻止其基因表达和裂解循环的启动。
生物学意义:
- 噬菌体生存策略: 溶原性是温和噬菌体的一种生存策略,使其能在宿主种群中长期、稳定地存在和传播,避免因快速裂解宿主而自身消亡。
- 细菌表型改变: 某些原噬菌体携带的基因(如毒素基因)可能赋予宿主细菌新的表型特征,这种现象称为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肉毒梭菌产生肉毒毒素的能力、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志贺毒素的能力,都是由其携带的原噬菌体基因编码的。这对细菌的致病性有重要影响。
汉英对照关键术语:
- 溶原性 (Lysogeny / Lysogenic cycle): 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入宿主染色体并潜伏存在的状态或过程。
- 溶原性细菌 (Lysogenic bacterium): 染色体中整合有原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的细菌。
- 原噬菌体 (Prophage): 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 温和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 既能进行溶原性循环又能进行裂解性循环的噬菌体。
- 诱导 (Induction): 环境因素触发原噬菌体脱离溶原状态进入裂解循环的过程。
- 溶原性转换 (Lysogenic conversion): 因携带原噬菌体而获得新表型(如产毒素能力)的现象。
权威参考来源:
- 《微生物学名词》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提供“溶原性”、“溶原性细菌”、“原噬菌体”等术语的标准中文定义和英文对应词。 (标准术语参考)
- Alberts B,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6th ed. Garland Science: 详细阐述噬菌体生命周期,包括溶原性循环的分子机制、阻遏蛋白的作用、诱导过程等。 (经典教材机制阐述)
- Madigan MT, et al.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5th ed. Pearson: 对溶原性现象、溶原性细菌的特性、溶原性转换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和致病性中的作用有系统描述。 (微生物学综合教材)
- NCBI Bookshelf - “Bacteriophages”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ed.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at Galveston): 提供关于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循环、溶原性转换及其医学意义的权威概述。 (在线权威资源)
- Janeway CA Jr, et al. Immunobiology: 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 5th ed. Garland Science: 在涉及细菌毒素的章节中,常会提及溶原性转换作为细菌获得毒素基因的重要途径。 (溶原性转换实例)
网络扩展解释
溶原性是指温和噬菌体与宿主细菌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其核心特征为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并随宿主繁殖而稳定遗传。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溶原性由温和噬菌体引发,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其DNA(称为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而非立即裂解宿主细胞。宿主细菌因此成为溶原性细菌,可正常生长繁殖,同时携带并传递噬菌体基因。
-
关键特征
- 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的噬菌体DNA,与宿主同步复制。
- 遗传稳定性:溶原性细菌的子代细胞均携带前噬菌体,形成稳定的遗传特性。
- 潜在裂解能力:在特定条件(如紫外线诱导)下,前噬菌体可脱离宿主基因组,启动裂解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并裂解宿主。
-
与溶菌性反应的区别
溶菌性反应指噬菌体直接裂解宿主细胞并释放子代病毒,而溶原性反应以共生为主,宿主细胞不被破坏。
-
生物学意义
- 基因水平转移:溶原性可能导致宿主获得新性状(如毒素基因),称为溶原性转移。
- 适应性优势:噬菌体通过溶原性长期潜伏,避免宿主群体灭绝,同时宿主可能因携带噬菌体基因增强环境适应性。
总结来看,溶原性是噬菌体与宿主协同进化的一种策略,既保障噬菌体的持久存在,又赋予宿主潜在的功能变化。如需进一步了解,、、等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