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rtificaial fertilizer
human; fellow; human being; individual; man; people; person; soul
【医】 anthropo-; homme; man
build; concoct; create; educate; fashion; go to; invite; make
fertilizer; manure; muck; plant food
【化】 fertiliser; fertilizer
【医】 dung; fertilizer; manure
人造肥料(Artificial Fertilizer)指通过工业合成或化学加工方式生产的、用于补充土壤养分的化合物。在汉英词典中,该词对应英文术语为"artificial fertilizer"或"chemical fertilizer",区别于天然肥料(如堆肥、绿肥)。其主要特征包括:
化学成分构成 含氮(N)、磷(P)、钾(K)三种核心元素,常见形态包括硝酸铵(NH₄NO₃)、过磷酸钙(Ca(H₂PO₄)₂)和氯化钾(KCl)。根据国际肥料协会(International Fertilizer Association)数据,氮磷钾复合肥占全球农业用肥量的82%。
农业应用价值 通过补充土壤养分,可使水稻产量提升40-60%(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全球粮食安全报告》)。典型施用场景包括大田作物种植、温室栽培等规模化农业生产体系。
历史发展脉络 现代合成肥料技术起源于1909年哈伯-博世法(Haber-Bosch process),该工艺首次实现大气氮固定工业化生产(《自然》期刊化学史专题)。2025年中国农科院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已从2015年的35.2%提升至42.1%。
环境影响评估 过量施用可能导致土壤酸化(pH值下降0.5-1.2单位/10年)和水体富营养化。欧盟2024年《可持续农业法案》要求成员国将化肥使用强度降低25%。推荐参考美国农业部NRCS(自然资源保护局)发布的《精准施肥技术指南》实施科学管理。
人造肥料是指通过人工化学方法或工业流程制造的矿物肥料,主要用于补充土壤养分或直接为植物提供营养。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发明背景
人造肥料由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于1840年发明,其核心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矿物加工制成,属于无机肥料范畴。与天然有机肥料不同,它通过精准配比提供植物所需养分。
主要成分与形态
核心优点
根据苏教版科学教材及农业研究,其优势包括:
应用场景——无土栽培
人造肥料在无土栽培中起关键作用,通过营养液替代土壤,实现高密度、高产量的作物种植,但需配合设备和技术支持。
与有机肥料的区别
有机肥料依赖天然有机物分解缓慢释放养分,而人造肥料通过化学合成快速补充特定元素,可能导致土壤板结或环境污染风险。
注意事项:历史文献中提到的“人造肥”(如草木灰混合物)与现代矿物肥料概念不同,需注意语境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