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地球卫星英文解释翻译、人造地球卫星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机】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分词翻译:
人的英语翻译:
human; fellow; human being; individual; man; people; person; soul
【医】 anthropo-; homme; man
造的英语翻译:
build; concoct; create; educate; fashion; go to; invite; make
地球卫星的英语翻译:
【计】 earth satellite; landsat
专业解析
人造地球卫星(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指由人类设计制造、通过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地球轨道,并围绕地球进行周期性运行的人造航天器。其核心功能是在特定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技术试验或应用服务任务。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术语定义与核心特征
- 中文定义:具备自主运行能力的人造空间飞行器,受地球引力约束在椭圆或圆形轨道上绕地运行(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英文对应: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强调"人造"(artificial)与"绕地运行"(orbiting Earth)属性(来源:NASA术语库)。
二、技术组成与运行原理
- 系统结构
包含有效载荷(如遥感器、通信设备)、电源系统(太阳能电池板)、姿态控制系统及轨道维持装置(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 轨道动力学
遵循开普勒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运行,轨道高度分为:
- 低地球轨道(LEO):200–2,000 km(遥感、科研)
- 中地球轨道(MEO):2,000–35,786 km(导航定位)
- 地球静止轨道(GEO):35,786 km(气象、通信)
三、核心应用领域
- 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如风云系列)监测气候变化;遥感卫星获取地表数据(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通信传输:同步轨道卫星实现全球广播与跨洲通信(来源:国际电信联盟)。
- 导航定位:北斗、GPS等系统提供实时位置服务(来源: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 空间科学研究:探测地球磁场、宇宙射线等(来源:欧洲空间局)。
四、历史里程碑
- 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首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验证了入轨可行性(来源: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 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成为首个自主研制发射的卫星(来源:中国国家航天局)。
五、权威定义参考
"人造地球卫星是由运载火箭送入太空,沿闭合轨道绕地球至少运行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第三版)
网络扩展解释
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指由人类制造并通过运载火箭送入太空,沿特定轨道绕地球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组成
- 核心定义
卫星是天体力学规律下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需至少完成一圈轨道飞行。其典型结构包括:
- 天线系统:如“大锅”状设备,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保障与地面的通信;
- 功能模块:科学仪器、能源系统(如太阳能板)、推进装置等。
二、主要用途
人造卫星用途广泛,可分为三大类:
- 科学探测:研究地球磁场、大气层、宇宙辐射等(如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 应用服务:
- 通信与广播(如同步卫星传输电视信号);
- 气象监测、导航定位(如GPS)、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森林监测);
- 技术试验:验证新型航天技术可行性。
三、运行原理
卫星需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约7.9 km/s)以克服地球引力,维持轨道运行。其实际运动受地球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及太阳/月球引力等多因素影响,轨迹复杂。
四、发展历程
- 首颗卫星:苏联1957年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
- 中国贡献: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 现状:全球已发射超万颗卫星,是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类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人民网科普中国或搜狗百科等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